2024年,浙江一女子反复发烧一年多,为了治病花了80多万不见效,结果来到义乌求医后,医生花了十几个小时研究她的病例,而后一个举动惊呆众人,不料却找出问题所在,女子感恩称她为再生父母。 2024年,浙江一位刚过三十岁的女子小王,原本是家里最能撑事的人,谁想到却被一场说不清、查不明的怪病折腾得彻底垮了。 一年多来,她总是反复发高烧,吃不下东西,整个人迅速瘦了三十多斤,最严重的时候,全身骨头缝像被人掰开似的疼,呕吐得连胃里什么都没了,只能吐出胆汁。 家人不放心,带她跑遍了各地医院,县里的先看了不行,又往省里送,最后连北京、上海、广州的大医院也跑了个遍。 血液检查、CT、骨髓穿刺……只要医生说有必要查的,全都照做,检查报告一张接一张地出,堆起来都有半人高了。 可钱花了将近八十多万,病却一点没起色,高烧总是反反复复,有时候刚降下来不到两天,又烧得人整晚睡不了觉。 更让人头疼的是,每家医院出的结论都不一样,有说是免疫系统出问题的,有说是感染了什么罕见病毒,还有的干脆说查不出具体原因。 身心俱疲的小王一度想过放弃,她蜷缩在急诊留观床上,甚至无意中听见护士小声议论,说她“怕是撞邪了”。 整个家庭也濒临崩溃,丈夫辞工全程陪护,年迈的父母守着药罐子偷偷抹泪,就在这片绝望之中,小王刷手机时偶然看到一则新闻:杭州医学院附属义乌医院的风湿免疫科医生许彩青,治好了一位被多家医院放弃的狼疮患者。 这微弱的光亮,瞬间点燃了全家人最后的希望,他们揣着仅剩的两万块钱,连夜奔赴义乌,诊室里,许彩青医生面对着小王和那叠半人高的病历,眉头紧锁。 不过,她没有立刻开出新的检查单,而是做了一个让在场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决定,她对面前这个面色蜡黄、形容枯槁的女子说:“这些报告我得重头捋一遍,你信我,我们死磕到底。” 许医生让小王住了院,自己则一头扎进了资料室,接下来的十几个小时,她白天处理完常规工作,晚上便把自己“锁”起来,与那堆积如山的病历和报告单较劲。 她将小王近三年来上千个指标的波动数据一一抄录、比对,把二十多次用药记录做成彩色的时间轴,试图从中找出被忽略的蛛丝马迹。 办公室的咖啡凉了又热,许医生熬得双眼布满血丝,最终整理出长达十一页的手写分析报告,她的目光最终锁定在血常规里几个不起眼的异常箭头上,反复画了十几次红圈。 她还发现,一年前某次血检中,小王的“血清铁蛋白”数值曾一度飙升到正常值的上百倍,但在十几家医院的诊断中,这个关键指标竟都被当作普通炎症反应而忽略了。 更重要的是,许医生在初诊时就敏锐地注意到,小王指甲周围有细微的鱼鳞状脱屑——正是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让她将诊断思路坚定地引向了免疫系统。 凌晨三点,资料室的门开了,许彩青捏着那十一页分析,声音沙哑却异常有力:“找到了!你这不是普通感染,是风湿免疫病里的硬骨头——成人斯蒂尔病!” 许医生解释,这种罕见的免疫介导性炎症疾病,伪装性极强,关键指标又常常被忽视,她指着分析图说:“病毒细菌感染的发烧有规律,但免疫系统自己攻击自己引起的发热,就像野火,扑不灭也烧不尽。” 明确了病因,治疗方案却出乎意料的简单,甚至让人有些心酸。许医生果断停掉了之前所有的抗生素,转而用上了精准的免疫抑制剂。 奇迹很快发生:三天后,折磨小王一年多的高烧首次降到38度以下;半个月后,她恢复了食欲,能自己下楼晒太阳;一个月后,小王顺利出院,彻底回归了正常生活。 复查那天,康复后的小王情绪激动,见到许医生时“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抱着她的腰哭喊:“您就是我的再生父母啊!” 谁能想到,困扰她一年多的疑难病,最后竟是在一位医生连续十几个小时仔细分析资料、逐条比对检查数据后,才找到了真正的病因,病情也因此迎来了转机。 这个结果让人欣慰,也让人唏嘘,它不光是一个医学案例,更揭开了当今医疗体系中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 小王整个求诊过程中,她去了二十多次医院,其中有十六次,医生和她说话的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很多检查单都是系统自动生成的,只要一挂号、一填症状,电脑几秒钟就打出一大串检查项目,医生几乎没仔细看过她的病情变化。 大医院看病人实在太多了,专家门诊一个上午要看上百个号,每个病人排到面前,医生顶多看几眼报告,说几句话就得往下一个赶。 在这样的环境下,能真正坐下来、静下心,认真去分析、挖掘那些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蛛丝马迹的医生,真的不多。 一旦医生过于依赖系统、流程和标准化操作,病人就容易被当成一个个“标准病例”处理,但现实里,每个人的病情都可能不同。 一旦碰上复杂、不典型的病例,流程化的应对方式就会失灵,而真正能解开这些难题的,恰恰需要的是时间、耐心,还有医生的专业判断力。 信源:美丽浙江《谢谢你,挺身而出的医生》——新华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