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志愿太难填了,尤其在海淀朝阳这些学生多并且学校也多的区。很多家长生怕前后顺序搞错了,一分一操场,如果真的轮到你,就可能会耽误孩子一生。 北京海淀、朝阳这些区的中考志愿难填,说白了就是“选择太多,反而让人犯难”。 1,学校梯队太密集,分数卡得细如发丝。就拿海淀来说,光公办高中就有几十所,从顶尖的“六小强”(人大附、清华附等),到区重点、市重点,再到普通高中,每个层次之间就差几分。比如572分可能够上不错的区重点,但570分可能就只能去下一档学校,中间几乎没缓冲。家长和学生得精准算分,估高了怕滑档,估低了又觉得“亏分”,像走钢丝一样,容不得半点差错。 2,学校特色五花八门,摸不准“适合”还是“虚荣”。有的学校理科竞赛全国出名,有的艺术体育特长突出,还有的主打国际课程。学生得想明白:自己是能扛住高压拼高考,还是适合靠特长突围,或是打算出国?比如明明孩子讨厌刷题,却硬报了以“题海战术”著称的名校,进去后可能跟不上节奏,反而耽误发展。 3,录取分数线一年一个样,像“猜盲盒”。同一所学校,今年560分能上,明年可能因为报的人多,突然涨到575分。加上这些区的学生普遍成绩好,一分就能拉开几十甚至上百个名次,往年数据只能当参考,没法完全照搬。家长得一边算自家孩子的排名,一边猜其他考生的填报倾向,跟“赌博”似的。 4,全家意见难统一,越商量越乱。孩子可能想选离家近的,家长非盯着升学率;有的想“冲一把”名校,有的怕落榜坚持“求稳”。选择多了,反而容易陷入“这也想要,那也舍不得”的纠结,哪怕定了志愿,夜里还会反复琢磨“是不是选错了”。 说白了,不是没好学校,而是好学校太多,加上分数、特色、风险各种因素搅在一起,让人拿不准“哪一步才是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