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权拒载!”上海,一名女子和丈夫刚出机场,目的地离得近,前两辆出租车司机看了一眼,二话不说直接拒载。好不容易上了第三辆车,司机却当场发飙,跟机场工作人员大吵,嚷嚷着“别人都不拉,凭啥塞给我?”。女子感觉像“东西一样被推来推去”,这时才明白司机们是嫌目的地太近,想接长途大单。憋着火上了车,司机一路骂骂咧咧,还让乘客自己开导航,“走错路不负责”。更过分的是,大热天司机竟故意关掉空调!面对指责,司机还理直气壮,声称乘客是“前车拒载转来的”,他有权不拉,怪机场“调度失职”。女子忍无可忍,拍下视频实名举报。 据法治进行时7月16日报道,一名女子在上海机场通过社交平台发布视频,实名举报当地出租车服务问题。 事件发生在当天下午,女子和丈夫从机场出来,准备打车离开。现场视频显示,整个过程涉及三辆出租车,引发了一系列冲突。 起初,女子和丈夫在机场打车点排队等候。第一辆出租车司机看到乘客后,直接拒载,未给出任何解释就开走了。紧接着,第二辆出租车也拒绝搭载他们,同样没有说明原因。女子在视频中描述,当时她感到困惑和沮丧,因为司机连车窗都没摇下,就挥手示意他们离开。 接下来,女子转向第三辆出租车。这辆车司机一开始就态度强硬,与机场工作人员发生争执。司机大声抱怨,说“别人都不拉,为什么要塞到我的车里?”意思是其他司机拒载了,工作人员不该把乘客强推给他。 女子无奈地说,自己像“一个东西一样被塞来塞去”,这时她才意识到,前两辆出租车拒载可能是因为嫌行程距离太近。司机们可能想接长途单,多赚点钱,但这种拒载行为让她无法接受。 尽管司机和工作人员掰扯了半天,女子和丈夫还是上了第三辆车。但上车后,情况更糟。司机一路骂骂咧咧,用粗俗语言抱怨乘客和调度问题。他还让女子的丈夫自己开手机导航,并说“如果开错了路,我就不负责”。 这让乘客非常不舒服。更恶劣的是,当时上海天气炎热,气温高达35度左右,司机却故意关掉了空调。女子认为,这个服务太差了,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乘车体验。 面对女子的指责,司机在争执中辩解称,他有权拒载,因为乘客是从前两辆车下来的,属于“调度失职”。意思是机场工作人员安排不当,导致乘客被转来转去,他认为这不是自己的责任。 女子反驳说,无论距离远近,司机既然接了单,就应该提供基本服务,不能拒载或态度恶劣。整个事件被女子全程录像,并上传到社交平台,引发网友热议。 那么,从法律角度,这件事如何看待? 1、出租车司机是否有权因行程距离近而拒载乘客?是否违反行业规定? 出租车不是私家车,干的就是接送客人的公共服务活儿。既然吃这碗饭,就得守这行的规矩。法律明确规定,乘客在指定地点扬招,比如机场排队点,司机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运送。 嫌路近、赚得少?这压根儿不算“正当理由”。 《上海市出租汽车管理条例》第25条规定,客运服务驾驶员不得拒绝乘客的运送要求,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属拒绝运送乘客的行为:(一)所驾驶的车辆开启空车标志灯后,遇乘客招手,停车后不载客的;(二)所驾驶的车辆开启空车标志灯后,在营业站内不服从调派的;(三)所驾驶的车辆开启空车标志灯后,在客运集散点或者道路边待租时拒绝载客的…… 女乘客和其丈夫接连遇到三辆出租车,均为空车,且都有招手叫车行为,而前面两辆车司机嫌短途亏本都拒绝搭载,已经违反了规定。 《民法典》第812条规定,承运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或者通常的运输路线将旅客运输到约定地点。 即使存在前车拒载、工作人员协调不力的情况,这属于机场管理方与出租车公司或司机之间的内部协调问题。乘客是无辜的第三方服务对象。 第三辆车的司机既然最终同意乘客上车,哪怕是被迫或不情愿,就与乘客形成了事实上的运输服务合同关系。司机有责任安全、合规地将乘客送达目的地。 第三辆车把对调度或前车的不满转嫁到乘客身上,明显严重违约。 2、司机在提供服务过程中骂 人、关空调等行为,是否侵犯了乘客的合法权益? 《出租车运营服务规范》第6.2.6条规定,驾驶员不应有不文明行为和语言。 第7.2.8条规定,应更加乘客意愿升降车窗玻璃、使用音响、视频和空调等相关服务设备。 出租车司机座位服务业从业者,管理自身情绪是基本职业要求。将个人负面情绪发泄到无辜乘客身上,不能减轻其行为的违法性和过错。 乘客花钱购买的是服务,不是来让司机发泄情绪的。 司机对乘客进行谩骂、关空调、拒指路,超出了简单的“服务态度差”范畴,构成了对乘客合同权利和消费者权益的具体侵害。 乘客有权要求司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并可能视情节严重程度和造成的后果要求赔偿损失。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