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秦穆公丢了一匹马,被岐山下的一伙农夫得到,宰杀后把肉分吃了。参与杀马吃肉的一共三百人,都被抓了起来,按律应当斩首。 春秋时期的秦穆公,秦国的国君,但要真说起来,这位老秦不是生来就享福的主。秦国那时地处西北,比不得中原那些大国风光,天冷地瘠,打仗、过冬都不容易。老百姓要是遇上个灾荒年,连口热饭都难。穆公自己小时候也吃过不少苦,懂得啥叫揭不开锅。 穆公姓嬴,名任好。上位时秦国并不算强,几番合纵连横,才慢慢把家底撑起来。他对人宽厚,重视能人,心里还装着民生疾苦。秦穆公性子其实有点倔,遇到难事不轻易妥协,但对待底层人,往往更能动恻隐之心。 那匹马,可不是寻常马。古时候的良马就像现在的高级汽车一样,既是国君的门面,也是出征打仗的利器。听说这马身强力大,毛色纯正,是秦国花了大价钱从远地买马的。马平时养在宫里,专人照料,有时候穆公还亲自喂料,看的出来,他是真喜欢这马。 没想到一天下午,马棚闹了动静,这宝贝马被惊跑了。宫里人忙作一团,出动了几十号人去寻马。有人顺着马蹄印找,有人打听各家各户,最后,线索断在岐山脚下。谁也没料到,贵重的马竟然落到了一群庄稼汉手里。 岐山脚下的村子一带,地广人稀,农家日子说好听叫清苦,说难听是紧巴巴的。那会儿正逢青黄不接,田里没啥收成,家家都想着怎么熬过难关。有人早起下地,有人去河边挖野菜,谁也没想到天上能掉馅饼。 偏偏就在一个灰蒙蒙的早晨,有小孩在田头发现了一匹马。起先大伙还不信,觉得是哪个财主家跑丢的。直到看到那马身上系着紫色鞍垫,大家才明白,这马来头不小。有人说是国君的马,有人说不管是谁的,反正不是寻常牲口。可管那么多干啥?眼下能有块肉吃,比啥都实在。 村里的头几户人家聚到一起,把马拴好。三百来号人里,有老有少,饿得骨头都快冒出来了。有人犹豫,有人劝说。最后,几个壮劳力提刀上前,咬咬牙,把马宰了。肉分成小块,分给在场的人,每家都领了一份。有人把马腿用盐腌上,有人直接下锅炖,大锅冒着热气,香味窜出老远。久旱逢甘露,这顿马肉成了许多人一辈子都忘不掉的美味。 马肉宴没吃几天,事就败露了。有人去城里赶集,闲聊时嘴快了点,消息传到了官府。秦国的衙门做事讲究章法,特别是涉及国君的东西,那更是头等大事。抓人的命令一下,士兵骑着高头大马就赶到了岐山下。村民们一听动静,吓得魂不附体,三百人被一网打尽,一个不漏。 押到县衙的时候,三百张脸上都写满了恐惧。有人带着家里老母亲,有人怀里抱着小孩,真要按律砍头,这村子怕是要空一半。县官翻开律法,声音阴沉:“盗国君之马,杀者皆斩。”一句话说完,堂下鸦雀无声。有人已经软倒在地,母亲搂着孩子泣不成声。三百条命,眼看就要没了。 消息飞快传到都城,穆公听说此事,面色沉了三分。他知道这马自己养得起,可三百口人砍下去,岂不是闹出大祸?身边的大臣劝他,国法不可乱,一旦开了口子,谁都敢动君上的东西了。 穆公没有急着表态,他要亲自去问一问。他换了便服,带着几名随从赶到岐山下。村口还残留着炖马肉的味道,空气里多了几分沉重。穆公让官差把三百人全带到场,自己站在一旁看了好久。 最后,穆公走到最前面的一个老妇人身边,轻声问:“你为何要吃这马?”老妇人脸色煞白,低声道:“家里断粮多日,孙儿病着,实在没法子了。”旁边一个年轻汉子咬着嘴唇说:“我们知道是国君的马,可一家老小都饿着,活不下去了。”三百人站在那里,脸上没有多少恳求,大多数是绝望和无力。 穆公听完,没有怪罪。他看了看天,叹了一口气:“命是命,马是马。若只因一匹马丢了三百口性命,这秦国的地又要荒上一片。”他没有照章杀人,也没大声呵斥,只让人给每人发了一升酒,说:“吃马肉不喝酒伤身,回去吧。” 有人不敢相信耳朵,愣在那里。有人抱着孩子跪在地上哭,更多人只是呆呆地看着穆公,没了力气说话。有人把一升酒举在手里,满是泪水。这顿酒不是赏赐,而是救命。 这件事在秦国传开后,老百姓议论纷纷。有人觉得穆公心太软,国法面前没有人情;也有人说,日子苦到这种地步,官家不该只看律文。就连城里的小贩都在背后说,秦穆公这样做,是舍了面子,顾了百姓。 时光不紧不慢地往前走,三年过去,秦国和晋国打起了仗。那一仗打得异常惨烈,穆公亲自出征,战场局势一度十分危急。就在穆公被困重围的时候,岐山下那些吃过马肉的农夫们来了。三百人没穿甲胄,手里拿的还是农具,冲进敌阵救了穆公。事后他们什么也没要,只说了一句:“当年大王救我们一命,如今我们也不能忘恩。” 这一幕成为秦国百姓口中的传奇,流传了很久。人们渐渐明白,有时候,国法之外还有人情。三百人的命换来了一场大胜,秦国日后愈发强盛。村里的孩子长大了,父亲们老去,但那一顿马肉和一升酒,成了几代人心里的一道坎。#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