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0万集体血汗钱打水漂!“能人村官”为何变“败家书记”? 近日,长春市宽城区欣园街道五星村原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杜一宝被通报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搞“政绩工程”。当中先后使用4600余万元集体资金成立三家村办企业,目前,两家企业严重亏损,一家企业倒闭的细节引发热议,这一大多由村集体出资设立的企业模式,重新引发舆论关注。 4600万!这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是五星村村民攥出汗水的集体积累。杜一宝大手一挥,三家村办企业拔地而起,如今呢?两家在亏损的泥潭里挣扎,一家彻底关门大吉。巨额投入换来一地鸡毛,村民的期盼与信任被砸得粉碎。 更让人心寒的是决策的任性。村办企业本该是造福乡亲的引擎,在杜一宝手里却成了个人政绩的垫脚石。立项拍脑门,投资拍胸脯,出了问题拍大腿——典型的“三拍”干部做派。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被架空了,集体经济的钱袋子成了个别人的提款机。 厂房空置着,机器锈蚀着,这刺眼的景象拷问着监督的严重缺失。几千万元集体资金流动,竟缺乏有效的监管阀门?村务公开是否流于形式?上级监管是否浮在表面?巨大的漏洞让盲目决策一路绿灯,最终由全体村民埋单。 五星村绝非孤例。全国农村集体家底越来越厚,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总额超过10万亿元。这本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本,但监管若跟不上,类似杜一宝式的“能人”就可能变成“败家子”。权力缺乏约束,“政绩冲动”就会压倒理性判断。 村集体的钱,是村民共有的家底,不是少数人博取名声的赌注。每一分投入都应慎之又慎,每一步决策都该晒在阳光下。把村民真正纳入决策和监督链条,给权力套上制度的笼子,才能避免下一个“4600万学费”的悲剧。 五星村的教训足够沉重。唤醒沉睡的监督,筑牢制度的堤坝,才能让集体经济的活水真正惠及每一位村民,而非在少数人的盲目豪赌中白白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