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条新闻我都脸红,中国的专家和学者们都干嘛去了?一个英国人,用了10多年时间,搜集了英国,法国等大量的档案,写了这本书,《南海的历史与主权》,用大量的客观历史文献证明,南海是中国的。 一个英国人,跑了十多年,翻遍英法美的档案馆,愣是写出一本《南海的历史与主权》,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南海是中国的。这消息一出,网上炸了锅,网友直呼:咱们自己的学者咋没这动静? 安东尼·卡蒂,1947年出生在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家境普通,父亲是个中学历史老师,家里书柜塞满了法律和历史书。他小时候就爱翻书,1973年在剑桥大学拿下国际法博士学位,之后在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阿伯丁大学教书,后来又去了香港大学当包玉刚爵士公法讲座教授。2009年,他来到北京,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当访问教授,住在一间简单公寓里,书桌上堆满各国档案的复印件。他对南海的兴趣,来自一次学术会议,有人质疑中国的主权依据,他觉得得用事实说话。从那以后,他开始长达十年的档案挖掘,跑遍英国、法国、美国的档案馆,翻找19世纪以来的文件。 卡蒂的研究从2009年正式启动。他先去了伦敦的英国国家档案馆,找到1874年的一份法律备忘录,清楚写着南沙群岛属于中国,不是法国的,更跟菲律宾没半点关系,这份文件还有英国内阁的批准章。次年,他又去了巴黎的法国外交部档案馆,查到1931年的一封外交信函,法国承认西沙群岛归中国。2011年,他在华盛顿的美国国家档案馆发现1956年副国务卿墨菲的备忘录,承认菲律宾对南沙没主权,但美国为了冷战战略,怂恿菲律宾去闹事。卡蒂把这些档案一条条整理出来,笔记本上写满摘抄和翻译,慢慢拼凑出南海主权的历史脉络。 研究过程不是一帆风顺。卡蒂得在档案馆严格的开放时间里抢时间抄笔记,有时候一页文件要核对好几遍出处。他还得啃法文、英文、中文的档案,翻译起来费时费力。有次在巴黎,他看错了一份文件的日期,追了两周才发现是死胡同。即便如此,他没停下,翻阅了上千份文件,找出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证据,比如1921年法国外交部长白里安承认中国对西沙的主权,1974年英国法律意见书确认南沙属中国。这些档案成了他写《南海的历史与主权》的核心材料。 2018年,卡蒂的书终于成型。他在北京的一间会议室里,向中国学者展示初稿,投影仪上放出档案的照片:英国外交官的签名、法国公使的信函、美国国务院的记录,全都指向中国对南海的主权。他强调,1898年的《巴黎条约》和1900年的《华盛顿条约》都没把南沙群岛划给菲律宾,菲律宾的主张完全站不住脚。卡蒂还提到,他的菲律宾助手梅丽莎·洛哈也认为,菲律宾跟着美国走只会害了自己。这本书没拿中国一分钱,全凭卡蒂的学术良心。 中国的学者其实也没闲着。中山大学的黄瑶教授,带着团队埋头研究好几年,写出67万字的《南海主权与海洋权利法理研究》。她从汉代渔民在南海捕鱼讲起,提到唐代设立西沙行政区,1947年国民政府公布南海断续线时,英美法都没反对。她翻遍古籍,核对每条航海记录,力求证据扎实。华南师范大学的刘南威教授,90岁了还在研究,写出《中国南海诸岛史地研究论集》,把清代渔民的活动、岛礁命名细节都整理出来,连中国政府五次命名岛礁的档案都列得清清楚楚。 为啥卡蒂的书一出就火了?说白了,西方长期把控国际舆论,咱们的声音再有理,有时候也传不远。2016年菲律宾搞的南海仲裁案就是例子。中国2006年就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声明,领土争议不接受强制仲裁,可仲裁庭还是弄了个非法裁决。卡蒂站出来,用外国档案说话,效果特别炸裂。他的书直接戳破了西方媒体的抹黑,成了国际学术圈的热点。 但南海问题不只是学术争论,还是大国博弈的角力场。美国这些年为了遏制中国,在南海搞军演,鼓动菲律宾、越南闹事。卡蒂在书里揭了老底:美国1950年代就知道菲律宾没主权依据,但为了战略利益,故意让菲律宾去“碰瓷”。他还引用1940年代的美国外交档案,指出美国优先考虑地缘政治,忽视国际法。菲律宾学者梅丽莎·洛哈也直言,跟着美国走对菲律宾没好处。 中国的学者们也在国际舞台上发力。黄瑶教授的团队在国际期刊发论文,用国际法反驳歪理。刘南威教授的学生整理清代档案,细到每座岛礁的经纬度。他们还参与“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提出“双轨思路”,主张争议由当事国谈,资源跟东盟共享。这种务实的做法,得到不少东盟国家的认可。比起美国的挑事,中国更注重地区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