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人于伯玉在浙江做了多年小官,晚年得一女,取名 "艳梅"。女儿长大即将及笄时,于伯玉想为她请一位博学的女老师,却始终找不到合适人选。 一天,有个三十岁左右的秀士登门,说自己有位姐姐通晓诗书琴画,因家贫想靠教书糊口。 说着,秀士递上一卷诗文,于伯玉读罢大惊:这文风典雅大气,堪比名 家手笔,非常满意,当即敲定了聘约。 到了约定之日,于伯玉收拾好书房,却迟迟不见人来。正犯嘀咕时,艳梅竟梳妆整齐,捧着拜师帖去了书房。 于伯玉跟着过去,刚到门口就闻到奇异的香味,接着听见一位老妇人的声音:"于老爷来了?我怕劳烦您,就自己先到啦!" 虽有声音,但屋里却空无一人,于伯玉这才意识到新请的这位女老师,应是非仙即狐的存在。 老师自称是涂山氏后裔,姓茅,在本地住了百余年,与艳梅有缘才来任教,绝非害人之物。 女儿艳梅径直走进空屋,对着空气行礼拜起师来,于伯玉无奈坐下,听着空屋里传来的讲课声音韵清亮,解析透彻,不禁暗自佩服。 此后艳梅朝夕苦学,三个月就通晓一部经书,老夫人又教她命 理占 卜,说:"你命薄,才高反而是祸,学这个以后能渡过穷日子。" 几十天后,艳梅竟把这门学问吃透了。 忽然有一天,老师告辞了:"你学业已成,该学女红了。十年后咱们在邯郸道上见,别太想我。" 艳梅哭着拉住她的衣角,老师勉留了一 夜后便消失了。 后来,艳梅向父亲描述老师的模样:鬓发斑白却面容如少女,总穿褐色衣衫,闲时爱写诗,刚写完就有东西把诗稿叼走。 于家人都猜这老师恐怕是谪落人间的天狐。 老师走后,于伯玉想给她择婿,艳梅却摇头:"父亲在这儿做官多年,政绩这么好,马上要有变动了。这时候把我留在异乡,以后怕是要受离散之苦呢。" 于伯玉虽年近花甲,仍盼着升迁,听了很高兴,追问详情时艳梅却愁眉不展。 没过多久,于伯玉突然染病去世,家人这才惊觉艳梅早有预见。 下葬后家人要扶柩回老家,艳梅又劝道:"父亲走后家里怕是有横 祸,现在回去会惊动乡里。" 兄长们不信,执意启程。 果然船刚到云南边界,就传来消息:朝廷要抄于家! 原来于伯玉的二弟曾在吴三桂幕府任职,如今被捕,按从叛 罪论处,祸及兄长。若于伯玉还在世,也难逃一死。 全家人慌了神,急急忙忙赶回家,行李还没卸,捕快就到了,家产全部没收,眷属被软禁。 州县官还疑心他们转移财产,把亲友都牵连了进来,兄长们这才后悔没听艳梅的话。 多亏中丞深知于伯玉为人忠厚,上疏辩解,朝廷才宽大处理,只流放了三个儿子,但于家从此一贫如洗。 兄长们想带老母亲去流放地,艳梅拦住了:"母亲年纪这么大,哪经得起长途跋涉?我虽是女子,难道不能奉养母亲吗?" 她用抄 家时偷偷藏下的百两银子买了田地,县令又可怜她孤苦,时常接济,日子才算勉强过下去。 艳梅十九岁时,乡里人听说她又贤淑又能干,纷纷上门提亲。 母亲劝了好久,艳梅才同意嫁人,但要求看对方的八字,非常挑剔,常说:"这些人配不上我。" 后来终于选中一个姓陆的男子,叫学洙,父亲曾是县里富人,家里现在只有他和老母亲,和万贯家财,大家都替艳梅高兴。 婚后起初日子过得很滋 润,锦衣玉食,婢女环绕。 婆婆生日那天,艳梅给客人敬酒,有个老妇人突然笑起来:"新娘子太着急啦!明天就是你丈夫生日,可以一起过的!" 众人都瞪她,老妇人这才住嘴。 当晚艳梅追问学洙,才知道媒人提亲时总不成,就和陆母商量,花钱买 通算 命先生,拿别的全福之人的好八字来冒充。 艳梅找出真八字一看,学洙比她小三岁,生日就在明日,而且命数比之前那些人还差,顿时哭得不行,却也只能认命。 结婚刚一年,学洙就病倒了。他本是少年心性,新婚燕尔贪恋艳梅美 色,加上身体底子薄,竟得了痨 病卧床不起。 艳梅早知道丈夫命短,起初就劝他节俭,又让婆婆送他去求学,都没人听。如今见丈夫病危,她十分心疼:"我怎么能眼睁睁看着他死?" 于是连夜写了篇祷告文给天帝,大意是 "宁可将来一起饿死,也不愿现在守 寡"。 说来也奇,学洙的身体竟慢慢好转,一个月后就能拄着拐杖走路了。 学洙病好后不爱读书,整天和人出去浪,偶尔还DU钱。母亲去世后,他彻 底没人管,挥金如土,祖上攒下的万贯家财,没几年就败光了,连田宅都卖了,只得搬到陋巷里,住低矮的竹屋。 他从小养尊处优,啥活都不会干,只能帮着烧火,心里特别愧疚,艳梅却总是好言安慰。 她白天缝补衣服,夜里纺纱织布,从早忙到晚,从没抱怨过一句。 三年后,云南闹大饥 荒,米价贵得吓人,艳梅没日没夜干活,还是填不饱肚子……(字数受限,下篇链接发在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