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落下帷幕后,对于中央而言,一个棘手的难题悄然浮现——130万志愿军回国后,如何安置? 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经济基础薄弱,无论是就业岗位的提供,还是住房、物资等生活保障的安排,都面临巨大压力。 而且,军事战略布局也需要全盘考量,如何妥善安置这些英雄,让他们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 此时,时任志愿军司令员的杨勇上将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思考与分析,向中央提交了一份详尽且极具前瞻性的安置方案。 杨勇的建议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其一,分批撤军。 他提出不要让所有部队同时撤回,而是分批次进行。 这样一来,能避免国内在短时间内难以消化如此庞大数量的人员,给各方面工作留出缓冲与调整的时间。 其二,就地安置。 建议将第一批回国的部队安置在东北地区,东北靠近朝鲜,地缘优势明显,便于随时观察朝鲜半岛局势变化。 同时,东北地区地广人稀,有足够的空间来安置大规模部队。 其三,保留建制。 他提议把志愿军司令部并入武汉军区,使其成为一支机动性强的快速反应部队,既能保留志愿军的强大战斗力,又能为国防建设持续贡献力量。 其四,转业安置。 针对不再适合继续服役的官兵,根据他们各自的特长和个人意愿,安排到不同行业。 有技术专长的去工厂当技术工人,有农业经验的去农场当农业专家,文化素养较高的去学校当教员。 此外,杨勇还特别关注伤残军人的安置,建议设立专门机构负责他们的康复和就业培训,让这些为国家付出巨大牺牲的英雄能得到妥善照顾 。 中央军委收到杨勇的建议后,十分重视,迅速召开会议进行讨论。 毛主席高度肯定了杨勇的建议,他还提出,要成立国务院专门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志愿军回国安置工作。 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 1958年3月10日,第一批部队撤离朝鲜,志愿军司令部严格要求各部队做好撤军保密工作,不透露回国后的驻防位置和任务。 按照计划,第一批回国的志愿军安置在东北地区,部分具有工程技术背景的战士参与到东北的工业建设中,为当地的工厂、矿山发展贡献力量,有战斗经验的指战员充实到东北的边防队伍中。 之后回国的志愿军,一部分安置在四川和华北地区,一部分前往开封、重庆等地,参与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道路、桥梁等。 对于不再适合服役的官兵,也根据他们的特长和意愿,顺利转业到各行各业。 就这样,在杨勇上将的建议和中央的精心部署下,130万志愿军的安置,顺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