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乾隆在位60年,退位后还当了三年“太上皇”,最终寿至89岁,打破清代皇帝寿命纪录

乾隆在位60年,退位后还当了三年“太上皇”,最终寿至89岁,打破清代皇帝寿命纪录。皇帝的养生之道向来神秘莫测,但乾隆不靠仙丹、不迷炼术,他的长寿秘诀,说起来并不玄乎——一是动得多,常年骑马打猎、巡游江南;二是补得巧,最关键的是那碗滚烫的鹿血酒。从习武少年到耄耋老者,乾隆用身体和规矩守住了“长寿帝王”的名号。 1700年,乾隆出生在北京雍和宫。那时候还没人知道这个八阿哥的儿子,会是未来的天命之主。 可乾隆小时候就显示出跟其他皇子不一样的地方——好动。能跑、能跳,最喜欢的就是骑马射箭。 七八岁时,他便跟着父亲雍亲王在南苑试马。十岁开弓,十四岁能骑千里马连中三箭。康熙晚年注意到这个孙子,特地接进宫中抚养,教他诗书礼法之外,也不落下武艺锻炼。 雍正登基后,对弘历格外器重。1716年,乾隆开始随皇父南巡,舟车马骑,一走就是数月。路上不住行宫,只带几顶帐篷,风餐露宿,锻炼耐力。 1735年登基后,他没有停下。每年固定秋猎,不论皇宫事务多繁重,围场必赴。到了他八十岁那年,还能整日骑马巡视,走出几十里山路不喘气。 这不是单纯爱热闹,而是一种从少年开始的体能训练,几十年不间断,才养出一副老当益壮的好筋骨。 当皇帝最怕的不是忙,是闲。越闲越虚,越虚越短命。乾隆显然明白这个道理。 早上五点起,先洗净净手,做八段锦——一种简单的导引操。他坚持不睡懒觉,也不过午睡。一天三顿清淡,早饭最丰,午饭简约,晚饭少食。饮食以时令为主,鸡鸭鱼肉搭配蔬果。大补之物用得克制,绝不贪多。 酒是能喝的,但从来不贪杯。乾隆晚年写诗提到过自己“淡饮不醉”,即便在南巡途中设宴,也只象征性喝几口黄酒,点到为止。 他还讲究动静结合。每天除了处理政务,还要书画、抄经、作诗。据记载,乾隆一生写诗四万三千多首,几乎天天写。有人说这太“水”,但别忽视其中的身体作用——提笔写字,本就是脑体并用的静态锻炼。 对宫女的“温柔乡”,他也有尺度。五十岁后逐渐淡欲,六十岁以后几乎彻底节欲,不为所动。古人说“色伤精”,乾隆显然是懂行的。 真正让乾隆“越老越硬朗”的秘密武器,还得数那碗鹿血酒。 每年秋猎结束,围场杀鹿,第一碗新鲜鹿血必归乾隆所有。下酒勺温热后兑入白酒,倒入金杯中。乾隆面不改色,一饮而尽。有人说他“嗜血如命”,其实是取其阳气强盛、驱寒通经。 清宫御医记载:鹿血补肾壮阳、益气养血,活血祛风,特别适合年老体衰者。乾隆一试成瘾,年年不落。 他还命人在圆明园和承德建鹿苑,专门饲养梅花鹿。宫中每月进贡鹿茸、鹿筋、鹿鞭、鹿胎等,均为御膳房调制滋补膏方之用。 更重要的是,他讲究“因人而补”,不贪多,不乱吃。每次服补前,太医院要为他“望闻问切”,脉象不合,补方即止。 鹿血只是其中最显眼的一项。他还配合服用龟龄集、寿胎丸等传统中药,温补肾元,保持气血充盈。 不是一味硬补,而是讲究科学节奏。这一点,是乾隆能将鹿血喝出长寿效果的关键。 乾隆六十年大庆后,自称“十全老人”,不再亲理朝政。可这并不代表他就闲了。 1796年退位后,他搬入宁寿宫,但每天照样起早,读奏折、写诗、看画,不断巡视宫苑,对朝政仍有话语权。 他还常出门散步,围绕太和殿走圈子,甚至让太监陪他打“步棋”。在御花园小池畔,他自己设石凳坐禅,冬夏不辍。 到了1799年临终前,他仍能日行百步,头脑清醒。死前三天,还召见王公大臣讨论国事,安排嘉庆继承相关事务。 有人说他“死得清醒,活得自在”,这不是虚话。他之所以能撑到89岁,就是因为一直保持着清醒的脑子、有节制的生活、和不断律己的心态。 那碗鹿血只是开头,后面的几十年,是他靠自己管理得好、养得住、活得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