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80年海军司令员叶飞上将,突然心肌梗塞住进了医院。海军机关有同志到医院探望叶

1980年海军司令员叶飞上将,突然心肌梗塞住进了医院。海军机关有同志到医院探望叶飞,对他说你身体不好,可以退居二线。叶飞感到事态重大,报告了军委,询问这是否是军委的意思。军委首长严正指出,军委从来没有这样的意图

1980年那个春末,叶飞住进了解放军总医院。 这年他已经67岁,本该是退休颐养的时候,可偏偏又赶上军队改革的风口浪尖。 他是海军司令员,是军委钦点的“空降将领”,却在这个节骨眼上突发心梗,不省人事。 一时间,海军机关气氛紧张得像战备演练,有人去医院探望他,话里话外都透着一点意思:是不是差不多该退下来了?话说得很轻,也很“体面”,像是照顾他的身体,像是关心他的后路。 可谁都知道,叶飞不是那种听不出弦外之音的人。 他直接上报了军委,问了句最直白的问题:这是组织的意思吗? 军委回话干脆利落,否定了。 不是组织的安排,不是军委的授意,也没人下达让他“退居二线”的决定。这一下,不只是澄清,更像是一次定调。表面是对一位老将的信任,其实也敲打了那些想趁机摸风向的干部。 海军那时候的局面复杂得很,跟叶飞这个人一样,不好猜,也不好走。 叶飞并不是海军出身,严格说来,跟灰蓝色的制服压根不搭。 他祖籍福建南安,出生在菲律宾,年轻时就参加革命,南征北战几十年。 新中国成立之后,搞过交通、抓过建设,兜兜转转到了1979年,忽然被邓小平点名调去当海军的第一政委。 这人事任命,说突兀也确实突兀。 叶飞自己都说,连舰艇的型号都念不顺,航母水深几米、快艇分几级,全不熟。但邓小平有句话分量重得很:“你不熟海军,反倒是你的优势。” 这话乍听古怪,实则掷地有声。 当时的海军,说好听点,是“亟待整顿”;说难听点,就是一摊旧账加烂摊子。 干部编制混乱,思想滞后,装备老旧,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陈腐气笼罩着部队。要换人整顿,又不能是圈子里的人。圈子太熟,话说不动,刀落不下。 要找的,是能提刀的人,也是没包袱的人。叶飞,刚好是这个人。 他一进海军机关,那些肩章厚重的军官都在看,没人敢摆脸色,但谁都心里打鼓。 这个“外人”来干什么?要清人还是换人?要讲制度还是讲旧情? 叶飞不说太多,先放了句硬话:“三年换新貌。头年做不好,你们谅解;第二年还那样,不怪别人;到第三年,还是老样子,那就是我叶飞不称职,我走。”这不是宣言,是军令。 他最先抓的不是武器,而是脑子。他发现机关里很多干部对三中全会的精神压根不上心,有人不理解,有人不表态,也有人悄悄抵触。 嘴上说在学,心里是打鼓的。 他私下说,这些人不是坏,就是想不明白。 他想的办法是“补课”,不是普通的讲文件读材料,而是开会、拉人、进部队,一点点讲,讲真理标准、讲路线转向、讲现在不比从前。 1980年夏天,海军在青岛召开了常委扩大会议,开了整整十一天。 会议气氛说不上火爆,但绝对紧绷。很多老同志在会上拍桌子,说实话,讲真话,争议不少,但都绕不开一点:海军不能再混下去。 这之后,各级单位纷纷展开补课,思想上的霉气像被一锅热汤泼开,慢慢腾出了点新风。 叶飞心里清楚,真正的整顿,不只是换制度换人,更是换脑子、换气象。 可就在这时候,他的身体撑不住了。 连续两年超负荷工作,本就带着老伤病的他,终于在一次视察途中倒下了。 医生说得很明确,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拼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也是在那一年,一首歌在北京突然火了起来,叫《军港之夜》曲调柔和,歌词细腻,完全不同于以往那种铿锵雄壮的军歌。 观众席上响起潮水般的掌声,可军内的声音却并不一致。 叶飞住在医院,耳朵却没闲着。 他听说这事没立刻表态,只说了一句:“让她们唱一场给我看看。”于是,海政安排了一场内部演出,邀请老兵、地方文化干部现场观看。演出结束后,不少老军人感慨,说这歌不是软弱,是亲切;不是靡靡之音,是战士心里的东西。 演出一结束,叶飞就组织了座谈。 会上他说得很清楚:“军歌也要打动战士,得让他们有共鸣。连这一点都没做到,还讲什么革命性?”这句话不大,却像一记闷雷砸在文化圈里。 《军港之夜》不仅没被禁唱,反倒在海政、总政的批示下继续上了舞台,走进了千家万户。 其实,这场文化风波,说小也小,说大也大。 小在一首歌的命运,大在审美边界与意识形态的博弈。 叶飞在那个时间点站出来,不是因为他喜欢这首歌,而是因为他看见了战士的情感,看见了海军的年轻人需要被理解、被尊重。 他说:“部队是给战士服务的,战士欢迎就让她唱。” 1982年,叶飞因为身体原因正式卸任,由刘华清接任海军司令。 接班人来得不早不晚,正好接住了他没走完的那半步棋。 刘华清之后推行了一系列大整顿,深入一线巡视整顿训练、精简人员、改建设施,把“现代化”这件事落实到了每一个细节上。 叶飞离开海军那年,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队伍要纪律,也要生气。”他说自己做得不完美,有很多顾虑,有些改革不敢一下子推到底,但只要方向不变,就总有后来人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