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得空,就在北京的小窝把和三个小时的专访实录看了,虽然之前已经看过AI Talk的三期视频,但依然有巨大的收获。
此时此刻,想跟大家聊聊关于一个人的「成长」。
在我来到理想后,陪着我从18岁一直到36岁的几个大学同学常跟我说,最近这三四年你是我们8个人变化最大的。
其实我的变化比较容易归因,因为选择北漂去了理想,过去几年持续在商业社会里竞争最激烈的赛道中打拼,自然会让人产生变化。
但通过最近关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学习,我好像看到了一个人成长背后的那一套体系和逻辑,不管对错,先分享给大家再说。
“人工智能的发展,与人的成长过程一样。”
AI领域里常说到的基座模型,本质上是打造一个类人的超级大脑。
那反过来说,每一个人的大脑本身就是一个基座模型。
训练模型的方法,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数据的输入,之所以AI的大爆发在过去三年里完成,而不是在2000年和2010年,本质是因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提是“互联网的诞生”。
只有这个世界先有了互联网,才会有充分的信息流转和强大的信息存储,互联网上拥有着人类文明存在以来几乎所有的信息,这是给人工智能投喂数据进行训练的大前提。
就像现在AI面临的一个现实是,人类历史上产生的信息都快被训练完了,基座模型的预训练遇到瓶颈,进而将转向后训练。
如果把预训练和后训练比作一个人学习的两个阶段,那么预训练可以理解为是幼儿园至高中阶段,这个阶段什么都学,全面的去感知世界、了解世界。
后训练是大学至博士阶段,我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或者被安排的专业领域,提取这个领域里那3%最精华的知识,对自己进行强化训练,来争取让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我们上学,到底上的是啥?”
上学的本质,是信息对人的输入。因为你可能再也找不到更好的渠道,可以体系化的对一个人的大脑进行数据的预训练了。
高中阶段及之前的预训练对人的成长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否读大学,就是预训练和后训练的分水岭。
所以你会看到,比尔盖茨、李想这些没有进行大学系统性学习的人依然成为顶尖的企业家,当然,马化腾、张一鸣、王兴这些通过大学系统性学习的人也成为顶尖的企业家。
18岁后,关于成长最重要的事儿,是我们应该要抓住那3%最精华的信息来给自己训练。至于是在大学校园里汲取还是在社会中打拼汲取,都只是形式的问题。
“让自己快速成长,有哪些好方法?”
刚刚说到,接受信息的质量决定了成长的速度。因为成长的累积,就可以做出更高质量的选择,做出高质量的选择后,就会得到更多高质量的信息,通过这个过程实现正向循环,产生飞轮效应。
这里的信息其实是很宽泛的。
一个微博,一本书,一部电影,这都是信息。跟你喜欢的人进行一次聊天,去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旅行,这也是信息。买一台车,去获得有车生活的体验;生一个娃,知道为人父母的不易,这还是信息。
没有无用的经历,这些都会变成数据和体验成为大脑的训练养料。但其中的信息质量是有高低的,找到和创造那3%高质量的信息投喂自己,就是我们成长的关键。
比如,李想和张小珺3个小时的访谈实录,就绝对是那3%高质量的信息。
“人工智能的出现,是冥冥之中的安排?”
人类很渺小,地球相对宇宙更渺小。
每一个人作为一个小小的基座模型,在推动一个更大的基座模型出现。人类的存在,是不是为了创造一个人工智能的超级大脑,从而实现人类数字化的永生?
从历次工业变革+互联网变革来看,这些好像都是在为人工智能做铺垫,细思极恐。就像历次军备竞赛一样,大国之间关于人工智能的竞赛也已经开始。
未来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真的不确定,但希望对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会变得越来越好。
就幻想到这,继续搬砖去了。
(大家有时间的话,那三个小时的访谈实录记得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