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狠心抛弃丈夫和孩子,从此音信全无,17年后,当看到满头

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狠心抛弃丈夫和孩子,从此音信全无,17年后,当看到满头白发的王承书时,子女们全都冲过去,抱着她痛哭,直言:母亲是他们的骄傲!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7年,一扇普通的家门被推开,门外站着一位头发花白的女子,身形瘦削,眼神里写满了沧桑。 十七年未见,曾经的一头黑发早已变白,屋里的三个孩子围了上来,既想冲过去,又有些迟疑,努力辨认着眼前这位熟悉又陌生的母亲。 当她终于将孩子们揽入怀中,一家人哭成一团,站在一旁的丈夫也红了眼眶,他等了十七年,梦里团聚过无数次,也习惯了梦醒后的失落,如今妻子真的回来了,他心里没有半点埋怨,只有疼惜。 这场迟到的团聚,背后是一位科学家为国奉献的惊人牺牲,作为最懂妻子的人,张文裕深知,王承书的“不告而别”,必然有她无法言说的理由。 这些年,孩子们问起妈妈的去向,他只能一遍遍安慰,他日复一日地等,而另一边的王承书,也在孤独中为同一个目标燃烧着自己。 王承书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留过学,母亲也是大家闺秀,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她从小就聪慧过人。 18岁那年,她不顾旁人劝说,执意选择了当时被视为冷门绝活的物理学,成了燕京大学物理系唯一的女生。 她心里有个朴素的念头,用自己的知识,帮中国的物理学干点实事,1934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两年后又考取研究生并留校任教。 也正是在燕京大学,她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张文裕,两人结为夫妻,在事业和生活上彼此扶持。 1941年,王承书获得赴美留学的奖学金,和自己的丈夫一同前往,在美国,王承书的学业也名列前茅,仅用三年的时间,就拿到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可即使在美国,王承书心里也一直想着祖国,当新中国向海外学子发出召唤时,她和丈夫毫不犹豫地开始筹备回国。 可当时中美关系紧张,美国为了留住顶尖人才,对中国留学生设置了重重障碍,不过,他们并没有放弃,在1956年,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回国后,王承书立刻投身核物理研究,她践行着自己的诺言,1958年,钱三强找到她,希望她能离开熟悉的大学课堂,去开辟当时国内一片空白的热核聚变研究。 王承书几乎没有思考,便答应下来,从此,她边学边干,为中国的热核聚变事业垒起了第一块基石。 谁知,更大的挑战还在后头,几年后,国家原子弹研制的关键环节,浓缩铀生产,陷入了绝境。 在那个缺人才、缺技术的年代,钱三强再次找到王承书,这已经是第二次转行,意味着要扎进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王承书的回答依然干脆,只有三个字,她愿意。 这一次的任务非同小可,要求绝对保密,不能透露工作内容和地点,甚至连通信地址都没有。 王承书回家后,什么也没对家人解释,只留下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工作需要,离开勿念”,便独自背起行囊,奔赴遥远的大西北。 在戈壁的条件远比想象的恶劣,苏联专家撤走时将所有图纸全部带走,什么都没有省下,可这并没有吓退王承书,她带着同事们,在一个全新的领域里从零开始摸索。 没有计算机,他们就用笔算,用算盘打,面对枯燥的数据和冰冷的机器,她夜以继日地攻关,解决了数百个理论和技术难题。 长期在核辐射环境下工作,加上无休止的钻研,她的头发迅速花白,脸上也刻满了皱纹。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王承书的带领下,504厂比原计划提前113天,成功生产出第一批合格的高浓铀,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原子弹爆炸成功,那一刻,在实验室里的王承书也留下了眼泪,就当她以为终于可以回家和家人团聚时,钱三强再次找到了她。 这一次,她依旧没有犹豫,祖国需要她干什么,她就去,她再一次扎入研究所,她提出的激光分离法,经过多年验证,最终在1991年取得成功,成为我国该技术领域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1978年,王承书终于能够回家团聚,当她见到家人的那一刻,泪水再也止不住,而她的三个孩子,没有一个抱怨母亲的消失,反而都夸赞王承书是他们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