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起的阿斗,真的那么差吗? 先从成语来源说起吧。这个说法主要来自《三国演义》,但演义为了突出诸葛亮和姜维的悲壮,确实把刘禅塑造成了反面典型。不过,正史《三国志》对刘禅的评价要客观得多。陈寿写他“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提到他重用诸葛亮、蒋琬等能臣,稳定蜀汉政权四十多年,这其实很了不起。 那为什么后世评价这么差?这就要说到亡国责任了。 传统史观总把亡国归咎于君主个人,但蜀汉灭亡时面对的是实力碾压的曹魏,邓艾偷渡阴平更是难以预料的战术奇迹。刘禅投降后“乐不思蜀”的典故,现代学者也有新解读:这可能是保全蜀地百姓的智慧之举。 对了,还得提《仇国论》这个关键证据。谯周这篇著名降论能广泛传播,本身就说明蜀汉后期连精英阶层都普遍厌战。把亡国责任全推给刘禅,就像让崇祯为明朝灭亡负全责一样不公平。 历史评价要看时代背景。在刘备夷陵惨败、蜀汉最虚弱时接手,能维持这么久已属不易。#蜀汉人物# #三国蜀汉志# #蜀汉皇帝# #蜀汉灭亡# #刘禅北伐# #三国阿斗# #刘禅之死# #智囊阿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