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秀才到清朝开国第一文臣:范文程凭什么被四代帝王奉若“智囊”? 在清朝初年的朝堂上,有个汉人活得比满族权贵还受尊崇:努尔哈赤称他“奇士”,皇太极视他“左右手”,顺治帝尊他“先生”,康熙帝为他亲写祭文。他就是被称为“清初第一谋臣”的范文程——一个让后人争论了三百年的传奇人物。 1597年,范文程出生在辽东沈阳的官宦世家,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他还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孙。身为明朝秀才的他,21岁那年做出了改变一生的决定:在抚顺之战后投奔努尔哈赤。这个选择,让他成了后世口中“汉奸”与“能臣”的争议焦点。 努尔哈赤帐下的“隐形谋士” 刚归降时,满族贵族根本瞧不上这个汉人书生,范文程却用实力打脸: 他随努尔哈赤征战时,别人忙着抢金银,他却收集明朝的户籍、地图,默默记下各地风俗; 有次谈判,对方明朝官员态度傲慢,范文程一番话既点明利弊,又给足对方面子,努尔哈赤当场拍板:“以后汉人事务,都听范先生的!” 皇太极时期的“定盘星” 到了皇太极时代,范文程成了清朝的“总设计师”: 他力主废除“屠城”旧制,提出“官仍其职,民复其业”,让汉人不再视清军为“虎狼”; 清军入关前,是他连夜起草《入关告谕》,喊出“灭李自成,为崇祯报仇”的口号,瞬间扭转舆论,让清军从“入侵者”变成“正义之师”。 最绝的是他的攻心术。松山之战时,明军坚守不出,他瞅准将领家眷在城中,写了封劝降信,没费一兵一卒就让敌军献城投降。皇太极曾说:“范文程的话,比十万大军还管用。” 四朝元老的“生存智慧” 伺候四代帝王,范文程的处世哲学堪称“职场教科书”: 多尔衮权倾朝野时,他故意称病在家,避开权力漩涡; 顺治帝年幼时,他只提建议不做决策,每次上奏都先说“臣愚以为”,给足皇帝面子。 但他从不是“老好人”。清朝初年的科举制度、官员考核、税收政策,几乎都出自他手。连康熙都承认:“本朝诸事草创,皆范文程定下来的规矩。” 1666年,范文程病逝,享年70岁。这个一生充满争议的汉人,最终被追封“太傅”,牌位入祀贤良祠。有人骂他“背叛明朝”,可正是他力主减少杀戮、恢复生产,让清初的天下少了几分动荡。 从范仲淹的后人到清朝的开国文臣,范文程用一生证明:比“忠诚”更复杂的,是乱世中的抉择。你觉得,他该被钉在耻辱柱上,还是该被记入功臣榜?#范文程洪承畴# #清朝名宦# #清朝文学家# #范文渊# #范文明# #明朝第一谋士# #范文正公# #范文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