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建议,凡是扶了老人被要求天价赔偿的,在老人拿不出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可以按“敲诈勒索”起诉,即便不能够判刑,也要高额罚款,进行严惩!
你有没有想过,扶起一个摔倒的老人,却被反过来要天价赔偿?这事儿听起来离谱,可现实中真发生了不少。好心人伸把手,结果不仅没捞到一句谢谢,还被讹得倾家荡产,甚至精神崩溃。面对这种让人寒心的现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甩出了一个重磅建议:凡是扶了老人被要求天价赔偿的,只要老人拿不出证据,就按“敲诈勒索”起诉,哪怕判不了刑,也得高额罚款严惩!这招到底行不行? 说起李玫瑾,可能很多人有点耳熟。她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教授,犯罪心理学领域的“大牛”。几十年来,她一直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尤其擅长分析犯罪背后的动机。她的研究不光是纸上谈兵,还经常被用到实际案例中,帮了不少忙。所以,当她提出这个建议时,大家耳朵都竖起来了,毕竟她的话分量不轻。
李玫瑾教授的建议很简单:如果你好心扶了个摔倒的老人,结果被对方狮子大开口要赔偿,而且对方啥证据都拿不出来证明是你弄倒的,那就可以直接按“敲诈勒索”起诉。即便最后法院判不了刑,也得让讹人的人掏出一大笔罚款,狠狠治一治。她为啥这么说?核心就是一句话:不能让好心人吃亏。现在社会上扶人被讹的事儿太多了,搞得大家路见老人摔倒都不敢上前,怕惹一身麻烦。李教授看不下去了,想通过法律给好人撑腰,同时敲打那些没良心的家伙。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既生气又无奈。扶人被讹的现象背后,有几大原因。第一,社会道德滑坡。有些人为了钱,脸都不要了,明明是自己摔的,却硬赖在好心人身上。第二,法律有空子可钻。现在对这种讹人行为的处罚不够狠,很多时候是“民不举官不究”,或者干脆调解了事,讹人的成本太低。第三,证据不好找。很多地方没监控,摔倒的事儿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好心人想证明自己清白都难。这些问题加一块儿,就让扶人被讹成了社会顽疾。
李玫瑾教授的建议一抛出来,意义可不小,咱们得掰开了说说。 首先,这招能让好心人松口气。想想看,扶个老人被讹几十万,谁还敢做好事?有的人甚至因为这事儿欠了一屁股债,生活都过不下去了。如果真按“敲诈勒索”起诉,那些讹人的家伙得掂量掂量后果,好心人就不用提心吊胆了。做好事本来就该心安理得,而不是担惊受怕。 其次,这建议能给那些没良心的人上一课。现在讹人成本低,收益高,很多人抱着“试试又不亏”的心态干坏事。可要是知道讹人可能被罚得倾家荡产,甚至留下案底,他们还敢这么干吗?法律的威慑力就在这儿,罚得狠了,自然没人敢乱来了。 最后,这事儿还能让咱们的社会风气往好的方向走。助人为乐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传统,可现在却被讹人事件搞得乌烟瘴气。好多人想帮忙,却怕惹麻烦,只能冷眼旁观。长此以往,谁还愿意做好事?李教授的建议要是能落实,等于给好人吃了定心丸,大家都敢伸把手,社会自然就暖和起来了。
当然,光有建议还不够,落地才是关键。要真按“敲诈勒索”起诉,得先把法律完善起来。现在的法律对这种行为的定义和处罚还不够清楚,得明确规定,啥样的讹人算“敲诈勒索”,罚多少才算合理。另外,执法也得跟上,不能光喊口号,实际操作还得靠警察、法院给力。还有,咱们老百姓也得配合,比如多装监控、多留证据,帮好心人洗清冤屈。只有法律、社会、个人三方齐心,这建议才能不只是说说而已。 再说深一点,这建议虽然听着解气,但也不是万能药。比如,怎么判断老人是不是故意讹人?光靠“没证据”这条,能不能服众?万一有些老人确实摔懵了,记不清咋回事,咋办?这些细节还得慢慢磨合。不过,不管咋说,李教授把这事儿摆到台面上,已经是迈出一大步了,至少让大家开始正视问题,而不是假装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