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以前总是想不明白,日本区区一个弹丸小国,为何敢屡屡侵略中国,后来才知道,这都是中

以前总是想不明白,日本区区一个弹丸小国,为何敢屡屡侵略中国,后来才知道,这都是中国历代统治者的大度有关! ​ 唐朝龙朔三年‌(公元663年),日本派遣4万多人,搭乘1000多艘战船,欲“先征朝鲜,再占中国”。 你知道这场仗打得多狠吗? 日本当时刚完成内部统一,觉得自己有了叫板的资本,就联合百济残余势力,在朝鲜半岛的白江口跟唐朝水军撞上了。 可他们没算清账。唐朝水军只有1.3万人,战船170艘,看起来兵力悬殊。但唐朝的战船是楼船,高十几丈,能架弩机、抛石机,日本的船却多是小快船,最多载几十人,连像样的甲胄都凑不齐。日本将领在战前喊“踏平唐船,直入长安”,压根没瞧得起这支远道而来的唐朝水军。 带队的唐朝将领叫刘仁轨,那会儿已经60岁了,原本是个文官,因得罪权贵被派到朝鲜督运粮草。听说日本要动手,他主动请缨指挥水军,身边人劝他“文官不懂水战,别趟这浑水”,他却拍着案几说“国家疆土在前,哪分文官武官”。 开战那天,日本战船像下饺子似的挤满白江口,仗着人多,一窝蜂往前冲。刘仁轨站在楼船指挥台上,看对方阵型混乱,突然下令“列横阵,首尾相接”。170艘唐船瞬间排成几排,把江口堵住,弩机齐发,日本战船没靠近就被射穿了不少。 日本将领急了,下令全线冲锋,想靠数量冲散唐船。可他们的小船一撞唐船的楼船,就像鸡蛋碰石头,当场散架。刘仁轨瞅准时机,让人把载满干草、油脂的火船顺流放下,风一吹,火舌直扑日本战船。那些船挤在一起,躲都没法躲,转眼就成了火海,船上的日本兵要么被烧死,要么跳海淹死,喊叫声、哭嚎声在江面上响了一整天。 4万多日本兵,最后活着回去的不到十分之一,战船被烧毁400多艘,百济残余势力见势不妙,当场投降。刘仁轨没乘胜追击,反而让人把俘虏里的工匠、学者送回日本,还送去了唐朝的历法、农具图纸。有人骂他“心太软”,他却说“打服他们不难,难的是让他们知道,唐朝不是好惹的,也不是吝啬的”。 你猜日本后来干了啥?白江口战败后,他们非但没记恨,反而接连派了十几次遣唐使,带着留学生、学问僧来长安,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建筑技术、文字全学了回去。天皇还下令仿照长安城建造平安京,连官制都抄了唐朝的“三省六部”。为啥?因为他们彻底被打服了,知道跟唐朝比,自己差得远,与其对抗,不如学习。 这就有意思了——开头说“统治者大度导致日本侵略”,可白江口之战恰恰说明,唐朝的“大度”是有底气的。你敢来犯,我就把你打疼;你愿学习,我就敞开大门教你。这种大度,是建立在“能打赢”的实力上的,不是软弱退让。后来日本敢再侵略中国,根本不是因为“大度”,而是晚清国力衰落,军舰不如人,军队不经打,人家才敢蹬鼻子上脸。 说到底,国家之间的较量,从来不是“大度”能左右的。唐朝用一场胜仗告诉世界:我能容你学习,但绝不容你撒野。这种既有实力又有胸怀的姿态,才是真正的大国底气。要是光有大度没实力,那叫纵容,不叫自信。 日本白江口的惨败,该让他们记一辈子:想靠侵略占便宜,得先掂量掂量自己够不够格。可历史总爱重演,晚清的落后,让他们忘了当年的疼。这教训,比胜仗本身更该被记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