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73年,袁世凯的孙子回国后,周总理亲自接见了他们。照片中可以看到,周总理非常

1973年,袁世凯的孙子回国后,周总理亲自接见了他们。照片中可以看到,周总理非常开心,因为他接见的是两位在世界范围内,都很出名的美籍华人物理学家袁家骝,和其妻子吴健雄。 袁家骝,1912年出生在河南安阳,袁世凯的孙子。不过,他家跟袁世凯的“大帝梦”没啥关系。他爸袁克文因为反对称帝,跟家族闹翻了,带着袁家骝在天津过日子。袁家骝从小就对科学着迷,1932年在燕京大学拿了学士学位,1934年又拿了硕士学位。1936年,他跑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跟着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米利肯混,研究高能物理。后来,他在1942年跟吴健雄结婚,生了个儿子袁纬承,也是个核物理学家。 吴健雄,1912年出生在江苏太仓,家里条件不错。她爸吴仲裔是个开明教育家,开了明德学校,吴健雄就在那儿启蒙。小时候,她就聪明得不行,1923年考进苏州女子师范学校,1929年以第一名毕业,进了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1936年,她也去了美国,进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跟着诺贝尔奖得主欧内斯特·劳伦斯学东西。1940年,她拿了博士学位,研究的是β衰变和X射线,硬核得很。 这两位都不是普通人。袁家骝后来在美国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搞中子物理和加速器技术,1959年还当选了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吴健雄更牛,1944年加入曼哈顿计划,帮着搞原子弹,解决了铀同位素分离的难题。1956年,她搞了个“吴氏实验”,证明了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宇称不守恒理论,直接让这俩人拿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她自己没拿诺奖,但1978年拿了首届沃尔夫物理学奖,被叫作“物理学界的东方之光”。 1973年10月15日,袁家骝和吴健雄回国了。那时候,中美关系刚缓和一点——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了个头,双方开始有点交流。这次回国,周恩来亲自接见他们,可不是小事。周总理为啥这么开心?一来,这两位是世界级的科学家,代表了华人的骄傲;二来,他们回国是个信号,说明海外华人愿意跟祖国联系起来了。 这次会面,周总理聊了不少。他夸了他们的科学成就,还聊了云南观测站的宇宙线数据,挺接地气的。周总理还提到袁家骝的家族往事,说政府已经安排处理袁家在天津的财产,还让袁家骝的弟弟也能探视。这细节说明啥?说明国家对海外华人的态度变了,想拉近距离。 1973年这次回国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后来,袁家骝和吴健雄好几次回中国,忙着推动中美科技交流。他们跑去北大、清华讲课,把国外的科学知识带回来,帮着国内高校发展物理学。吴健雄还在哥伦比亚大学教书,设了奖学金,支持中国来的年轻学者。 袁家骝更是在台湾干了件大事。1981年,他提出建同步辐射加速器,那玩意儿是高科技的代表,能研究原子级的东西。费了好多年劲,1993年这东西在台湾建成了,成了亚洲第一个第三代同步辐射装置。这对台湾的科技发展是个大推动。 俩人回国的次数多了,带来的影响也大了。中美科技交流从这时候开始有了点起色,他们算是开了个好头。他们的爱国心也不是嘴上说说,而是真干实事,挺让人佩服的。 1997年2月16日,吴健雄在纽约去世了,85岁。她临终有个愿望,把骨灰送回太仓,葬在明德学校旁边。她的墓碑上刻着“一个永远的中国人”,简简单单几个字,透着她对祖国的深情。袁家骝比她多活了几年,2003年2月11日在北京去世,91岁。去世后,他的骨灰也葬在明德学校,跟吴健雄埋一块儿。 他们的墓碑没啥花里胡哨的词儿,但那几个字就够打动人了。他们一辈子搞科学,跑遍世界,最后还是选择回到祖国。这不光是个人选择,也是对科学和国家的交代。 袁家骝和吴健雄的故事,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传奇,而是实打实的奋斗史。他们在国外混得风生水起,却没忘了祖国。1973年的那次会面,不光是周总理开心,也让咱们看到,科学和爱国其实能搭在一块儿。他们的贡献,不只是论文和实验,还有对后人的激励。 再说说袁世凯那茬儿。袁家骝是他的孙子没错,但袁世凯那段历史挺复杂的,称帝的事儿咱就不多说了,反正不是啥光彩的篇章。袁家骝没靠着爷爷的名头混日子,反而靠自己闯出一片天,这点挺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