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打了三年多,中国一枪没放,却成了谁都绕不开的谈资,这是为什么? 其实答案不复杂:不是中国想当焦点,而是中俄之间的生意做得太扎眼,在俄乌冲突的大背景下,这种务实合作自然成了各方议论的中心。 最直观的就是那2400亿美元的贸易额,还创下了历史纪录,更有意思的是,95%以上都用人民币和卢布结算。 这可不是故意跟谁对着干,实在是西方搞制裁,俄罗斯用不了美元欧元,中国企业跟俄做生意,总不能不用钱结算吧?“各用各的钱”,方便双方交易,这是市场逼出来的办法,却歪打正着成了绕开传统支付壁垒的新路子。 再看具体合作,西方企业从俄罗斯撤了,中国制造顺势补了上去。 比亚迪的车在莫斯科跑,华为、小米的手机占了当地六成市场,这不是中国刻意抢地盘,而是俄罗斯老百姓有需求,他们也需要好产品,中国刚好能提供,价格、质量都合适,自然就成了新选择。 能源合作更是如此,俄罗斯往中国送原油、天然气,中国帮着建核电站,这种合作不是谁帮谁,而是各取所需:中国缺能源,俄罗斯有资源没市场,凑到一起正好互补。 要说为啥成了谈资,关键还是这种合作模式戳中了不少国家的心思。 印度、巴西这些新兴市场国家都在盯着看,因为它们也常被西方的规则卡脖子,中俄这套“不看意识形态,只看实际需求”的玩法,给了它们一个新参考:原来国家之间做生意,不一定非得看别人脸色,基于自身需求的合作才最靠谱。 很明显了,中国能把生意做起来,靠的不是搞特殊,而是守规矩。 美国人盯再紧,也没抓到中国给俄罗斯送武器的实锤,因为中国一直严格执行出口管制,该禁的绝不放行,这种“不选边站,但把自己的日子过好”的态度,其实才是最让人在意的。 在冲突还在持续的时候,有一个大国能坚持按商业逻辑办事,不掺和军事对抗,反而把精力放在实实在在的合作上,这本身就足够引人注目。 中国成谈资,不是因为多有野心,而是在混乱的国际局势里,走出了一条“闷头搞合作”的路子,这种路子既维护了自身利益,又没打破国际规则,还让其他国家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自然就成了绕不开的话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