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为什么没有被德军耗尽人力?这么说吧,苏联其实是和德国一起死的,只不过苏联晚了四十五年埋。因为斯大林的决策失误,苏联一开战的损失相当于战前常备军全部一扫而光,接下来就只能是动员兵组织起低质量部队去耗人命,所以一直打到最后,苏联对德国的战损都极其难看。 战争刚爆发,德国军队的闪电攻击,让苏联的指挥系统完全瘫痪了。在边境线上的百万苏军,那些都是战前经过严格训练的职业军人,在最初的几个星期里,几乎就被成建制地消灭了。 这对苏联来说是致命的打击,等于一下子把家底都给打光了。面对这种局面,莫斯科唯一的选择就是启动全国总动员,把所有能找到的人都送上战场。 于是,成千上万的新兵被紧急征召入伍。这些人来自各个角落,有的是刚离开工厂的工人,有的是还在田里干活的农民,甚至有很多年轻人连枪都没摸过,就被直接拉上了开往前线的火车。 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接受训练,也没有合格的军官来指挥,就被一股脑地投入到最惨烈的战斗中。苏联的战术变得非常直接,就是用人命去填补战线上的窟窿。前面一排士兵倒下了,后面一排立刻补上,硬生生用血肉之躯去抵挡德军的钢铁洪流。 这种打法让德军指挥部产生了一个严重的误判。他们看着苏军每天天文数字般的伤亡报告,得出了一个看似合乎逻辑的结论:苏联快要没人了。 因为在德国人看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承受如此巨大的损失,只要再坚持一下,再打几场大规模的消耗战,苏联的兵员就会彻底枯竭,到时候就再也组织不起像样的抵抗了。德军高层当时普遍认为,胜利只是时间问题。 但战局的转折点在一个所有人都没想到的地方出现了,那就是乌克兰。当苏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将德军赶出乌克兰地区后,整个战场的战略态势瞬间改变。 乌克兰不仅仅是苏联的粮仓和工业基地,更重要的是,这里生活着数千万人口,随着大片土地被解放,苏联突然之间获得了海量的兵员补充。 这些从乌克兰征召的新兵,迅速填补了前线部队因巨大伤亡而出现的缺口。原本已经疲惫不堪、濒临极限的苏军,仿佛一夜之间又重新焕发了生机。新的部队被迅速组建起来,让苏联的攻势得以持续下去,后劲十足。 德军完全没有料到这一步,他们怎么也想不通,已经被打残的苏联,为什么还能变戏法一样地变出这么多军队。乌克兰的回归,让德军彻底耗尽了苏联人力的企图化为了泡影,反而让自己陷入了被不断消耗的境地。 当然,这种依靠人口补充来维持战争的能力,背后是整个国家付出的难以想象的代价。根据战后统计,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民死亡总数达到了惊人的2700万人。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意味着在长达四年的战争里,苏联平均每天都有近两万人丧生。其中,军队的阵亡人数超过916万,这里面包括了在战斗中牺牲的,以及在战俘营里被折磨致死的。 这样的损失,彻底改变了苏联的人口结构。无数个家庭失去了所有的男性成员,很多村庄在战后几乎变成了“寡妇村”,整整一代年轻力壮的男性劳动力就这样被战争吞噬了。 虽然苏联最终赢得了战争,将红旗插上了柏林的国会大厦,但它也为此流干了血。这场胜利是如此惨烈,以至于战后的苏联,更像一个身负重伤的巨人。 这种外强中干的状态一直持续了几十年,直到苏联解体前夕再也支撑不住,轰然倒塌。从这个角度看,苏联虽然在1945年战胜了德国,但战争带来的致命内伤,却在四十五年后,最终决定了它自己的命运。 那么,你认为苏联用如此巨大的代价换来的胜利,究竟是值得还是不值得呢?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