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57年,解放军副师长驾驶小船跑到台湾,毛主席大怒,立即叫来罗瑞卿处理这件事。

1957年,解放军副师长驾驶小船跑到台湾,毛主席大怒,立即叫来罗瑞卿处理这件事。罗瑞卿想了想,决定让蒋介石帮他杀了这个叛徒! 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但外部环境可一点不轻松。朝鲜战争的硝烟才散去没几年,台湾海峡那边,蒋介石天天叫嚣着“反攻大陆”,两边是剑拔弩张。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了件让中南海震动的大事:解放军的一位现役副师长,居然叛逃了! 这个人叫张清荣,时任解放军炮兵第三师副师长。按理说,这级别不低了,妥妥的高级干部,前途一片光明。他还是个老革命,打过日本人,跟国民党军队干过仗,算得上是根正苗红。可人心这东西,有时候比海还深。 张清荣这个人,有点毛病。和平年代,没了枪林弹雨的刺激,他思想上就松懈了,开始追求享受,生活作风上出了问题,还挪用公款。组织上找他谈话,准备处理他。这家伙一看要完,心里就动了歪心思。他瞅准了一个机会,在福建沿海,趁着夜色,一个人,一条小船,就这么直奔着金门去了。 这事儿捅上去,毛主席是什么反应?史料记载是“大怒”。主席立刻把时任公安部部长的罗瑞卿叫来,命令他:“限期处理,消除影响!” 罗瑞卿,我们都叫他“罗长子”,个子高,心思更“高”。他接了这个烫手山芋,也是压力山大。怎么处理?派人去台湾把他抓回来?不可能。派特工把他干掉?太难,而且容易留下把柄,搞不好还会引发更大的国际事件。 罗瑞卿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一根接一根地抽烟。他把张清荣的档案翻来覆去地看,把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捋了一遍又一遍。突然,他一拍大腿,一个极其大胆,甚至可以说是“阴狠”的计划在他脑中成型了。 他跟手下人说:“我们不用自己动手,让蒋介石帮我们杀了他!” 这话一出,周围的人都懵了。叛徒投奔蒋介石,老蒋不把他当宝贝供起来,怎么可能杀他? 罗瑞卿笑了笑,解释了他的计划。他太了解国民党那帮人了,尤其是蒋介石,生性多疑,最怕的就是“匪谍”。整个台湾当时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特务机关“保密局”到处抓人,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罗瑞卿要利用的,就是蒋介石的这种(偏执多疑)。 第一,我们这边先“按兵不动”。对张清荣的叛逃,内部处理,但对外不张扬,不谴责,甚至不公开承认这件事。这就很反常,你越是遮遮掩掩,对方就越是觉得这里面有鬼。 第二,通过各种渠道,故意向台湾方面泄露一些“情报”。比如,说张清荣其实是我们故意派过去的“假叛逃,真卧底”,他身上带着“重要任务”,目的是打入国民党高层,策反关键人物。这些情报,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专门往国民党特务机关的耳朵里送。 第三,也是最绝的一招。罗瑞卿分析,张清荣为了向新主子表忠心,肯定会出卖他所知道的所有我军情报,比如福建沿海的炮兵部署。那好,我们就将计就计,故意更换一些炮兵阵地的番号和部署,然后把这些“新情报”通过张清荣的手,交到国民党手里。 等他们以为掌握了绝密情报,我们再在另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搞出点动静来。 咱们再看台湾那边。张清荣刚到金门,确实被当成了“反共义士”,好吃好喝招待着,还给他发了一大笔奖金。他把自己知道的那些我军部署,一股脑全说了。国民党那边如获至宝,赶紧开会研究,准备据此搞点军事行动。 可就在这个时候,罗瑞卿布下的局开始起作用了。各种关于张清荣是“共谍”的小道消息,开始在台湾高层流传。国民党特务机关也不是吃素的,他们一对照,发现张清荣提供的情报,跟我军后来的一些军事调动,好像对不上号啊!尤其是我们这边故意制造的一些假象,让台湾方面几次判断失误。 这下,蒋介石的疑心病就犯了。他把张清荣叫去,反复盘问。张清荣是有口说不清,他说的都是真话,可人家不信啊!他越是辩解,对方就越觉得他是在演戏。 最终,国民党的结论是:这个张清荣,十有八九是共产党派来的“伪装投诚”的间谍! 张清荣的下场可想而知。他被“保密局”关押起来,经历了残酷的审查和折磨。他所知道的一切被榨干后,就再也没有了利用价值。最后,在1958年,国民党方面以“潜伏共谍”的罪名,将张清荣秘密处决。 罗瑞卿兵不血刃,甚至可以说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就借着对手的手,除掉了一个心腹大患。这不仅是除掉了一个叛徒,更是对那些潜在的动摇分子,敲响了最响亮的警钟:背叛,是没有好下场的。即便你跑到了对岸,我们也能让你死无葬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