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50年元宵节,哈工大预科班学生孙家栋准备回家时,突然发现食堂有红烧肉,一时嘴

1950年元宵节,哈工大预科班学生孙家栋准备回家时,突然发现食堂有红烧肉,一时嘴馋的他,决定吃了红烧肉再回家,不料这碗红烧肉却改变了他的一生。

对那个年代的学生而言,这是一年难得几次打牙祭的机会,孙家栋当机立断放下衣物,跟着同伴直奔食堂。

跨进食堂门槛,眼前却出现令人望而却步的长队,红烧肉的香气拽着他们排进队伍末端,两人缓缓向前挪动。

就在此时,食堂的广播骤然响起:"国家空军正在招飞,请有意向的同学前往报名处!"

这个声音改变了孙家栋的生命航线,他毫不犹豫挤出队伍奔向了报名点,几轮严苛筛选后,这名工科尖子穿上了崭新军装。

天赋与坚韧使他在部队中脱颖而出,经过选拔,他被派往苏联空军学院深造,当他跨越西伯利亚广袤冻土时,祖国航空装备的匮乏深深刺痛着他。

在异国他乡的八年时光,图书馆泛黄的灯光见证了他的苦读, 凌晨案头的外文文献堆积如山,字典页边被指尖磨得发亮。

他硬是掌握了晦涩的俄语专业术语,还凭借顶尖学业获得了珍贵如珠的“斯大林金质奖章”。

当一九六零年他回国时,国家航空事业处于关键时期,苏联专家突然撤离留下半途而废的项目,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草稿纸很快淹没了孙家栋的办公桌,他昼夜不停地带领团队梳理苏联专家遗留下的技术框架,对每个公式反复核算。

四年奋战后,试验型导弹终于成功试射,更令他自豪的是1970年4月,带着《东方红》旋律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划破天际,那是他担任技术负责人创造的奇迹。

数十年科研征程中,他始终是“中国造星队”的核心,2004年探月工程立项后,已入暮年的他再度请缨担纲总设计师。

当“嫦娥一号”掠过月球的倩影传回地面,指挥中心雷鸣般的掌声里,这位老人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那碗1950年的红烧肉最终引发了一段奇妙旅程,从一个普通工科生餐桌上的意外选择,到成为共和国卫星与登月计划的主导者。

今天当我们注视广寒宫传回的清晰影像时,背后是孙家栋与无数隐姓埋名的航天人半个世纪的无悔燃烧。

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宏大国器的背后,都闪烁着平凡人挺身而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