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2年,西夏铁骑突袭泾州。知州滕子京率数千民兵死守孤城,杀牛犒军,血战三日。当范仲淹援军冲破暴雨赶到时,只见城头箭痕如麻,军民相拥而泣。战后,滕子京动用16万贯公使钱抚恤遗孤、祭奠英烈,军中皆呼“青天” 1042年的秋天来得特别早,泾州城头的战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站在城墙上的知州滕子京望着远方腾起的烟尘,握紧了腰间的剑柄。西北边境传来的消息令人心悸。 西夏李元昊的十万铁骑在定川寨全歼宋军主力,阵亡将士的尸体堵塞了河道,更危急的是,乘胜追击的西夏骑兵已突破边境防线,向着泾州方向席卷而来,最近处距离这座城池仅有一百二十里。 滕子京知道,时间不多了。如果不马上做好准备,泾州很可能会在几天内沦陷。没有更多的兵力,也没有足够的援助,他只能依靠手中的民兵。虽然这些士兵大多数是农民和商贩,但滕子京依然坚定地相信,他们也有能为家园拼死一战的勇气。 消息传到城内的百姓耳中,大家都惊慌失措,害怕西夏的铁骑会如潮水般淹没这座小城。有人开始偷偷收拾行李,打算逃离这座已显得岌岌可危的城市。但滕子京却以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告诉大家:“我滕子京誓死捍卫泾州,谁敢抛家弃城,必将身败名裂!” 滕子京的这一番话让民心逐渐安定下来。于是,他迅速组织了一支以农民为主的民兵队伍。虽然他们没有受过正规训练,但大家手持短剑、弓箭和锄头,脸上写满了必死的决心。滕子京亲自带领这群“草莽英雄”在城墙上布置了防线,腾出空地让老弱妇孺躲避。 夜幕降临,西夏的铁骑终于在一片刺耳的蹄声中抵达了泾州。滕子京站在城头,遥望着那黑压压的骑兵队伍,知道一场生死之战即将爆发。铁骑的号角吹响,战马奔腾,战旗翻飞。敌人的第一波攻击如狂风暴雨般袭来,滕子京亲自指挥,手中的剑如同一道利刃在敌军中穿梭,民兵们虽不熟练,但也毫不畏惧,用自己的方式抵抗着这股无情的铁流。 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滕子京和他的民兵们几乎竭尽了全力。士兵们的衣衫已被血渍染红,手臂和腿部的伤口还未愈合,眼神却依然坚定。每当敌军发动进攻,滕子京便站在最前线,鼓舞士气:“只要城池还在,就不会放弃!” 范仲淹看着眼前的城墙,城头满是箭痕,地面上到处是倒下的尸体。那一刻,两人都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静静地站在那片破碎的战场上,目送战友们的遗体被抬走,遗孤在哭泣声中等待着安葬。无数人付出了生命,甚至连泾州的百姓也用自己的血肉换来了一线生机。 战后,滕子京没有立即庆祝胜利,而是将16万贯公使钱全部用于抚恤那些英勇阵亡的士兵的家属,祭奠为国家献身的英雄们。很多军士默默地为自己的亲人送上最后一程,他们的眼神充满敬意和悲痛。军中士兵都知道,他们的指挥官滕子京不仅仅是一个战术高超的领袖,还是一位有血有肉的仁者。于是,大家纷纷喊出了“青天”这个名字,那是对滕子京深厚人情的认可,也是对他无畏精神的致敬。 这场战斗,西夏的铁骑虽然未能最终占领泾州,但他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滕子京的决心和英勇,让敌人感到恐惧和敬畏。这场血战不仅是对西夏骑兵的一次反击,也给了宋朝朝廷一个警示:即使是远离京师的地方,只要有一颗守土安邦的心,就能够在困境中创造奇迹。 然而,这场胜利的代价是沉重的。无数的英勇士兵倒下,许多家庭被撕裂,许多无辜的百姓承受着战争带来的苦难。虽然滕子京获得了人们的敬仰,但他也知道,和平与安定才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家庭真正渴望的东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