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2年,69岁康熙病重,一把拉住隆科多:“你给朕陪葬吧。”隆科多一把抹去额头上的汗,跪倒在地:“谢主隆恩。” 主角,是康熙朝的九门提督隆科多。这职位搁现在,就是首都卫戍区司令,妥妥的实权派。面试官,是他的老板,当了61年皇帝的康熙。面试题,只有一句:“你给朕陪葬吧。” 隆科多当时的选择,成了清朝历史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他抹了把汗,直接跪下磕头:“谢主隆恩。” 这四个字,石破天惊。他赌对了,康熙要的不是他的命,而是他的心。这不仅仅是一次试探,更是康熙在生命最后一刻,为下一任帝国CEO铺路的终极考验。 康熙的“陪葬”之问,就是一句顶级的黑话,翻译过来就是:“朕的江山,朕的儿子,交给你,我信得过吗?” 隆科多听懂了。他不仅是听懂了,更是用行动做出了回答。康熙驾崩当晚,京城九门紧闭,没有隆科多的兵符,一只鸟都飞不进来。他手持康熙遗诏,在剑拔弩张的皇子们面前,高声宣布:“皇四子胤禛继位!” 就这一嗓子,把“冷面王”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稳稳地扶上了龙椅。这可不是锦上添花,这是雪中送炭,更是从龙之功。 雍正登基后,对隆科多的回报也是空前的。当着满朝文武,雍正亲切地称他为“舅舅”。这声“舅舅”,含金量极高。隆科多从此权倾朝野,吏部任免官员,得先问过他的意思。他家的门槛,都快被送礼的马车给踏平了。当时京城里流传一句话,叫“佟半朝”,说的是隆科多所在的佟佳氏,权势能占半个朝廷。 问题出在哪?咱们今天用现代职场的眼光来分析一下,就特别有意思。隆科多犯了一个很多“功臣”都会犯的致命错误:摆不清自己的位置,分不清老板和朋友。 雍正喊他“舅舅”,是情分,也是笼络人心的手段。可隆科多似乎当真了,真把自己当成了皇帝的长辈和合伙人。他开始结党,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甚至在一些事情上,想替雍正做主。 这就触碰了皇权的绝对红线。 咱们打个比方。你帮老板拿下一个关键项目,老板很高兴,请你吃饭,拍着你肩膀说“好兄弟”。你听听就行了,可别真以为第二天开会,你能替他做决策。老板之所以是老板,就是因为最终拍板的权力,必须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雍正是个什么样的皇帝?他被称为“史上最勤奋的CEO”,十三年里,批阅的奏折超过四万件,朱批文字上千万。这样一个控制欲极强、事必躬亲的“工作狂”,怎么可能容忍一个功高震主、甚至想分享权力的“舅舅”? 所以,当隆科多的权力膨胀到一定程度时,雍正的屠刀,必然会落下。 从雍正五年(1727年)开始,弹劾隆科多的奏折就像雪片一样飞向紫禁城。罪名从最初的贪腐,升级到结党营私,最后甚至牵扯到与沙俄的边界谈判,被定了“四十一条大罪”。 这个过程,像极了今天某些企业内部,对一个失势高管的“定点清除”。先从外围的经济问题查起,然后扩大到团队的“山头主义”,最后一定会上纲上线,上升到对公司战略和核心利益的损害。一套组合拳下来,再大的功劳,也扛不住。 最终,隆科多被永远圈禁在畅春园旁边的一个小院里,距离他当年亲手送雍正登基的那个地方,近在咫尺。一年后,他死在禁所。没有哀荣,没有谥号,仿佛这个人从来没有存在过。 从权势熏天的“舅舅”,到无人问津的阶下囚,隆科多的人生,就像一支飞得极高又瞬间熄火的穿天猴,绚烂而悲凉。 三百多年过去了,我们回看这段历史,依然能感到后背发凉。它告诉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在绝对的权力面前,所谓的“铁关系”和“老交情”,都是靠不住的。 唯一靠得住的,是对权力边界的清醒认知。 康熙用一句“陪葬”的玩笑,考验出了隆科多的聪明和忠诚。而雍正,则用五年的时间和最终的圈禁,给这位聪明的“舅舅”,上了最后一堂关于权力的课。 这堂课的学费,是隆科多和他整个家族的命运。对我们这些看客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个三百年前的宫斗故事,更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取得多大成就,都要时常问问自己:我是谁?我的位置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