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春节即将来临的一天,毛主席突然对章含之说:“过了春节,我打算离开北京一段时间。在外面时间更自由,我可以多一点时间学英语。你向学校请个假,同我一道去。” 说到毛泽东学英语,得从他年轻时说起。他早年在湖南读书时就接触过英语,后来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干活那会儿,还抽空自学过。新中国成立后,他手头资源多了,常常在书桌上放本《世界汉英字典》,边看边记。他觉得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学好了能帮他直接了解外面世界的动静。1964年那会儿,中苏关系闹得挺僵,西方国家对咱们也封得死死的,国际局势紧张得很。毛泽东心里清楚,想在外交上玩得转,英语这工具不能少。 再说,他那时候已经70岁了,可对知识的渴望一点没减。他不光是国家领导人,还是个爱学习的人。学英语对他来说,既是个人兴趣,也是为国家打算。这时候提出离开北京学英语,多少有点想静下心来充电的意思。 1964年的中国,刚从三年困难时期缓过来,经济开始回暖,日子总算好过点了。可国际上麻烦事儿不少,中苏翻脸,西方盯着咱们,毛泽东肩上的担子一点不轻。就在1963年底,他过70岁生日时,还特意请了章士钊这些老朋友吃饭,聊得挺开心。这说明他对老一辈知识分子挺看重,也有点怀旧的情绪。 离开北京这事儿,可能不只是学英语那么简单。政治上那几年,他也有些烦心事儿,想出去透透气,换个环境思考问题。他这人就这样,喜欢“退一步进两步”,先让自己放松,再找新的突破口。杭州西湖那地方,风景好又安静,正适合他一边学英语,一边琢磨国家大事。 章含之可不是普通人。她是章士钊的养女,小时候就跟着章士钊读古书,长大后又学了英语,脑子特别灵光。1953年,她考进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留校教书,学生都挺喜欢她。1963年,毛泽东在一次宴会上注意到她,觉得这姑娘有才华又有文化底子,就请她给自己教英语。从那以后,她每周去中南海上课,跟毛泽东成了师生。 1964年春节前,毛泽东突然叫她一起走,她肯定也懵了。不过她很快就明白,这是个难得的机会。能跟国家领导人近距离接触,还能帮他学英语,这对她来说不仅是挑战,也是荣誉。她没多犹豫,就答应了。春节后,1964年2月,毛泽东带着章含之去了杭州。西湖边空气好,环境清静,特别适合学习。他们每天早上散散步,然后就开始上课。毛泽东学得很认真,拿铅笔记笔记,嘴里念着单词,章含之也教得耐心。几个月下来,他的英语进步不小,能看懂英文报纸,甚至试着跟外宾聊几句。这让他挺满意,章含之也觉得自己的努力没白费。 回到北京后,毛泽东还提议以后每年都抽时间出去学英语,章含之自然没意见。这习惯后来坚持了好几年,成了他们之间的一段佳话。 说到章含之,就得提提她养父章士钊。1920年,章士钊拿出两万银元资助毛泽东搞赴法勤工俭学,那可是笔大钱。毛泽东一直记着这份情。1964年起,他每年初二派人给章士钊送2000元,到1973年正好还了两万。后来还以“利息”为名接着送,直到章士钊去世。这事儿看出毛泽东重情重义的一面,也让他和章家的关系更近了。 1973年7月,章士钊章士钊因病去世,91岁。毛泽东听到消息很难过,亲自写了悼词,字里行间都是对老朋友的怀念。章含之失去养父后,更珍惜跟毛泽东的师生情,直到1976年他去世。 这段事儿,不光是毛泽东学英语那么简单。透过这故事,咱们能看到他爱学习、讲情义的一面,也能看出他作为领导人的眼光和胸怀。那年代国家不容易,他却还在想着怎么让自己更强,怎么让国家更好。这精神放到今天,也值得咱们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