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面白旗举起,俄罗斯终于看清,关键时刻谁才是真朋友 俄罗斯没想到,第一个扔下白旗的,不是西方盟国,也不是多变的中东石油国家,而是看起来“关系不错”的印度。 2025 年 8 月 6 日,特朗普政府以印度 “间接进口俄罗斯石油” 为由,将对印关税从 25% 提高至 50%,这是美国对主要经济体征收的最高关税。 面对压力,印度国有炼油企业如印度石油公司、巴拉特石油公司等迅速暂停了俄罗斯原油采购,至少四艘装载俄油的油轮滞留在印度西海岸港口。 这种转变来得猝不及防 —— 就在一周前,印度总理莫迪还公开宣称 “绝不向霸凌屈服”,但国有资本的退缩暴露了其底线。 印度的选择看似矛盾,实则暗藏利益权衡。作为全球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印度 40% 的原油依赖俄罗斯,其价格比中东原油低 12 美元 / 桶,每年节省约 90 亿美元成本。 然而美国关税覆盖了印度 870 亿美元对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 18%,涉及纺织、药品等关键产业。这种 “二选一” 的困境下,莫迪政府选择牺牲能源利益以保全更大的经济蛋糕。 更微妙的是,印度私营企业仍在与俄罗斯暗通款曲,信实工业早在 2024 年 12 月就签署了每日 50 万桶的长期协议,利用私营资本规避政治风险。 这种 “国有退、私营进” 的策略,既向美国示好,又保留了未来回旋余地。 俄罗斯的反应展现了大国韧性,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轻描淡写地表示,俄罗斯经济已在多重制裁下运行多年,具备 “免疫力”。 这种淡定背后是战略调整:俄罗斯向中国提供每桶 1 美元的折扣,加速推进东西伯利亚 Taas-Yuryakh 油田开发,预计对华原油出口将从日均 200 万桶增至 230 万桶。 更具深意的是,中俄签署人民币结算比例超 60% 的能源协议,上海原油期货与莫斯科交易所实现数据联动,逐步瓦解美元在能源交易中的垄断地位。 这种 “向东转” 的策略,不仅弥补了印度市场的缺口,更构建了抗制裁的能源新秩序。 这场博弈的涟漪正在全球扩散,国际能源市场因印度退缩出现结构性震荡:乌拉尔原油对布伦特溢价从 - 3 美元收窄至 - 1.5 美元,俄罗斯被迫将更多原油以折扣价倾销至亚洲市场。中国则顺势扩大议价权,2025 年上半年从俄进口原油同比激增 47%,占其进口总量的 20%。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地缘格局 —— 印度的摇摆削弱了其作为 “多极世界支点” 的信誉,而中俄能源绑定则强化了欧亚大陆的战略自主。 正如俄罗斯能源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格罗莫夫所言,俄中合作已形成 “跨越地缘政治风险的新范式”。 印度的 “白旗” 揭开了国际政治的残酷现实:在能源安全与经济利益的天平上,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恒的权衡。 当俄罗斯在寒冬中寻找新伙伴时,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何谓 “真朋友”—— 不随波逐流,不乘人之危,而是以长期协议和技术合作筑牢战略互信。 这场能源博弈的终局尚未揭晓,但有一点已清晰显现:在权力重构的时代,那些将利益凌驾于信义之上的国家,终将在寒风中品尝孤立的苦果。
俄罗斯终于意识到怕了!如果说俄罗斯强大,就是他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包括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