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CEO警告没有燃油车的后果欧洲「禁燃令」的傲慢与代价:当环保激进主义绑架产业现实。
康林松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欧盟试图用行政命令强行掐断燃油车命脉的「2035大限」,本质上是一场用政治正确绑架产业规律的豪赌。它赌的是欧洲汽车工业能靠纯电技术涅槃重生,赌的是消费者会无条件为环保溢价买单,赌的是中国和特斯拉不会趁机抄底。这种「休克疗法」式的转型,正在把「碳中和」的目标异化为一场产业自杀。
内燃机仍是欧洲经济的主动脉。大众、奔驰、宝马等巨头每年全球销量的60%依赖燃油车,整个产业链养活了欧盟约相当多的的就业人口。当他们高喊「全面电动化」时,却选择性忽视了三个致命现实:欧洲充电网络覆盖率相对较低,动力电池产能不足,一辆平价电动车的生产成本仍比燃油车高的多。这种「断油不断电」的政策,是不可能持久的。
更讽刺的是,欧盟的环保激进主义正在反向助推碳排放。德国Ifo研究所测算,考虑到欧洲电网仍以化石能源为主,一辆德国产电动车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实际仅比燃油车低28%,而这一差距至少要维持到2040年电网彻底清洁化后才能拉大。
康林松所说的「技术中立」是理性路径。日本选择混动、氢能、纯电多线并进,中国通过「双积分」政策柔性调控,唯独欧洲把鸡蛋全押在纯电篮子里。环保不该是技术路线的单选题,而欧洲的教训恰恰在于:用理想主义制定政策时,往往低估了现实经济的反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