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这回算是把“铁哥们”的脸面踩了个遍,一边拿着中国的大把投资,一边干着让人瞠目结舌的勾当。说白了,这绝非单纯的背信弃义,而是将中巴合作的信任根基视作提款机。 13家公司甚至连一间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却先和境外供应商串通,将实际总价仅850亿卢比的太阳能设备,用1200亿卢比的虚高合同进口。 劣质设备一到巴基斯坦,便以市场半价迅速抛售,凭空套现350亿卢比。而这笔钱,连同另外450亿卢比来路不明的现金,又通过复杂的离岸公司网络洗白,悄无声息地流向了境外。 可让人费解的是,一块报价比国际市场高出五倍的太阳能板,是怎么能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大摇大摆地通过巴基斯坦海关与银行的层层关卡的? 答案,或许就深植于巴基斯坦自身的困境之中。这个国家确实很“穷”,高达GDP78.6%的外债,意味着政府每收100块钱税,就有60块要拿去还旧账。 2024年,外汇储备一度跌破30亿美元,连四周的原油都买不起。在如此绝境之中,中国投资近乎被部分人视作救命稻草,从而沦为某些人铤而走险的目标。 比贫穷更棘手的是深入骨髓的腐败。信德省一个排污项目,预算能从180亿卢比一路加码到骇人的1160亿,中间的差价去了哪里,不言而喻。 这种“雁过拔毛”的风气蔓延到中巴经济走廊,也就不奇怪了。2024年,中国在巴电力部门投下的3.915亿美元,还没捂热就面临着被蛀虫侵吞的风险。 除了经济与腐败,巴方在外交上的一些模糊姿态也在消耗信任。它一边接受着巨额援助,一边却在某些敏感问题上态度摇摆。 比如2025年6月伊朗与以色列停火后,巴基斯坦迅速宣布不再参与同伊朗的军事合作。这背后固然有其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却也难免在中国公众心中投下“被背刺”的阴影。 可这份信任,偏偏是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近乎掏心掏肺换来的。数据不会说谎:仅2024至2025财年,中国对巴净投资就增长了32%,占其外资总额的四成以上。 这些钱不是纸面数字,而是实实在在改变国运的项目。瓜达尔港从一个小渔村崛起为区域枢纽,默拉直流输电项目点亮了930万户家庭,胡布燃煤电站和卡洛特水电站则为数百万民众送去了稳定的电力。 中巴经济走廊于巴基斯坦而言意义非凡,累计创造就业岗位超18万个,同时培育出4.6万名技术人才。这份情谊也超越了经济。 2024年,达苏水电站遭受恐怖袭击,致使5名中国工人不幸遇难。此事发生后,巴基斯坦总统即刻出面表达哀悼之情,并郑重誓言缉拿凶手。两国在文化、农业等领域的合作,早已织成了一张紧密的民心之网。 好在,警钟敲响后并非全无回应。巴基斯坦政府拿出了行动:海关扣货,法院提起13起刑事诉讼并开出1110亿卢比的罚单,参议院也启动了全面审计。这些举动,至少让中方看到了一丝诚意。 对此,中国驻巴使馆的立场也异常坚定,明确要求巴方“彻查到底,给中国企业一个交代”。 这无关小题大做,而是对十四亿人民信任的守护。此次风波也让中方彻底明白,投资不能再当“冤大头”,必须建立更严格的第三方审计与资金全程追踪机制。 这起太阳能骗局,无疑将中巴关系推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友谊光环下的顽疾。 对巴基斯坦而言,新政府的税收改革与数字化转型是个好的开始,但若没有刮骨疗毒、根除腐败的决心,再好的政策也只是一纸空文。 对中国而言,这也是一个重新审视合作模式的契机。毕竟,真正的友谊并非无条件的输血,而是在坦诚面对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更具韧性的成熟关系。 那么,这场风波会成为一个让双方痛定思痛、重铸信任的转折点,还是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巴基斯坦将如何用行动证明,“巴铁”这块招牌依旧值得信赖?世界在看,中国也在等一个答案。
近年中国无人机在中东市场遭遇“滑铁卢”,出口量断崖式下跌。在此背景下,中方对核心
【5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