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晚,取消靖国神社的呼声,在东京街头再次响起。高举标语的人群在夏日的烈阳下缓慢前行,队伍延伸到靖国神社周边,警戒线内外站满了记者和警察。鼓声与口号交织,映衬着一张张严肃的面孔。游行的诉求明确——要求停止政治人物参拜,撤去供奉甲级战犯的灵位,彻底反省侵略战争的历史。这不仅是一次集会,更是对过去百余年争议的集中回应。 参与者中有来自韩国的遗属团体成员,也有日本本土的和平组织志愿者。有人手里握着亲人的旧照片,神情凝重。另一侧,年轻学生高声朗读着和平宪法的条文,把反战与宪法价值紧密结合。警戒区内,靖国神社依旧静立,外观庄严肃穆,与街头的抗议形成强烈对比。现场气氛凝重却不失秩序,游行队伍在节奏稳定的鼓点下缓慢前行。 靖国神社的历史,是这场矛盾的根源。明治时期,东京招魂社改名为靖国神社,成为祭祀战殁者的国家设施。供奉名单从戊辰战争一路延续到二战,最终囊括246万余人。1978年,14名甲级战犯被秘密合祀,这一决定瞬间改变了神社在国际舆论中的地位。中、韩等国将此视为美化军国主义的象征,日本国内的和平主义者也长期反对。 多年来,日本政界围绕靖国参拜问题争论不休。有人主张移除战犯灵位,另建不具宗教性质的公祭设施,以免刺激外交关系;也有人坚称靖国是“国家象征”,拒绝更改。政府提出过多种调解方案,但都在利益与立场的碰撞中搁浅。民间的反靖国运动因此每年如约而至,逐渐形成惯例。 今年的游行规模依旧庞大,韩国与日本的市民团体联合发起,延续了二十年的跨国行动传统。组织者强调,这不仅是对过去的追问,更是对未来的防备。现场口号中,“守护和平宪法”与“反省侵略历史”并列,反映出社会对和平承诺的重视。来自战后出生的一代人,也开始主动参与到反战活动中,让记忆跨越代际延续。 日本官方在靖国问题上的态度出现微妙变化。今年春季大祭,内阁成员和首相都选择缺席,仅有少数议员以个人身份参拜。这一安排,被外界视为外交压力下的谨慎姿态。韩国方面在去年就曾对日本领导人供奉靖国祭品表达“深切失望”,敦促反省侵略遗留问题。中方也多次通过外交渠道,明确靖国参拜违背和平宪法精神,希望日方汲取历史教训。 争议并非单纯的外交摩擦,还涉及法律与制度障碍。曾有韩国遗属起诉靖国神社,要求移除无意愿被合祀的亲属姓名,但东京高等法院裁定一旦合祀无法移除。这一判决凸显了制度僵化,也让反靖国运动的目标更加集中——在法律上推动改革,突破现有的神社管理模式。 靖国神社的象征性,使每一次游行都不只是历史讨论,也是现实政治的切面。反对者认为,继续维持现状会给社会传递错误信号,削弱战后和平价值的影响力。支持者则把靖国视为爱国与牺牲精神的凝结,拒绝外部压力干预。这种立场对立,让靖国问题在几十年间始终无法达成共识。 未来的路径并不平坦。建立非宗教性质的战殁者纪念设施,是许多和平团体的核心诉求,但需要政治意愿和舆论支持。巩固和平教育,将历史事实透明化,减少模糊和粉饰的表述,也是社会共识的重要部分。若政府在民意压力与外交考量间作出调整,靖国的角色或许会逐渐被重新定义。 这场游行结束时,夕阳染红了靖国神社的屋檐。人群缓缓散去,街道恢复平静。但口号与鼓声似乎仍在空气中回荡,提醒着每一个路过的人,和平的承诺需要不断守护。靖国问题的争论,不会因为一次集会而消失,但每一次声音的汇聚,都在推动历史的齿轮缓慢转动。 当游行的旗帜被收起,夜幕覆盖东京,靖国神社依旧在原地伫立。而围绕它的争议与反思,正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于这座城市的记忆中。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巴基斯坦将境内最大油田的开发权交给美后,美在打击俾路支武装组织
【20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