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墨尔本,一个33岁的中国留学生,在一个超市去接妻子下班的时候,被当地未成

趣谈社会呀 2025-08-13 22:30:33

澳大利亚墨尔本,一个33岁的中国留学生,在一个超市去接妻子下班的时候,被当地未成年小混混挑衅,并向他扔垃圾。这个中国留学生就警告那些小混混,结果被一二十个未成年混混团团围住。此时留学生见对方人多势众准备离开,但是那些小混混直接冲上去围殴这名留学生!

据8月10日报道,在霍巴特一家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外,时间仿佛凝固。一位33岁的中国留学生,颅骨骨折、颅内出血,与死神搏斗了30多个小时。几天前一段摇晃的手机视频记录了噩梦的开始。8月6日傍晚,他照常去购物中心接妻子下班,几个陌生的本地少年却朝他扔垃圾挑衅。

他试图制止,但近20名青少年潮水般涌来,将他堵在角落。拳头像雨点落下,鞋底冲着他的头部要害猛踩,而这场无妄之灾的起因,不过是少年们一场荒唐的游戏。

而这起暴行并非孤例。把时间拨回五月,远在悉尼,一对华人夫妇只因在住所附近讲中文,就被一群青少年围殴,妻子手臂骨折。这些针对亚裔,特别是中国公民的街头暴力,如同一场瘟疫,在澳大利亚东南海岸接连上演。

事情一经报道,中澳两边的舆论都炸了。“未成年不是暴行的护身符!”“这是谋杀未遂!”愤怒的呼声此起彼伏。

澳洲警方的行动也很快,逮捕了4名14到15岁的男孩,另有2名女孩在压力下自首。然而,法律的现实却给这份愤怒泼了一盆冷水。部分嫌犯被捕后竟能迅速保释,等待他们的大概率只是儿童法庭相对“温和”的审判。

澳大利亚的法律对这些孩子格外“宽容”,14岁以下基本免于刑事责任,即便是12岁以上的“惯犯”,也多以社区服务了事。这种“年龄特权”,几乎成了少年恶徒们的“免死金牌”。讽刺的是一些孩子甚至把攻击亚裔当成“没啥后果的游戏”,公然炫耀作案视频,吸引更多人模仿。

新南威尔士州的数据显示,近三年12至14岁青少年暴力犯罪率飙升了27%,其中针对留学生的案件竟占了四成。数字背后,是价值观的失调——在塔斯马尼亚州的中学里,“多元文化理解”这门课,似乎远没有教会孩子们如何与不同背景的人相处。

面对同胞的遭遇,祖国没有沉默。中国驻墨尔本总领馆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一边联系学生家属表达慰问,一边委托当地侨胞赶到医院帮忙。

总领馆向塔州政府发出严正敦促:全力救治,彻查严惩,并拿出有效措施,确保中国公民的安全和尊严。8月8日,总领馆连夜发布紧急安全提醒,并计划专程赴塔州探望受害者、约见当地官员。这既是外交交涉,更是对海外同胞血浓于水的守护。

不过领事保护终究是事后补救,无法根除病灶。真正的解药握在澳大利亚自己手里。他们必须正视青少年犯罪的现实,改革那套过时的法律。昆士兰州已经开了个好头,扩大了“成人犯罪,成人审判”的适用范围,这条路,其他州也该跟上。

社会和教育更需发力。塔州教育局不妨把“多元文化理解”设为必修课,多办些“中秋灯笼节”或“功夫体验课”之类的活动,让孩子们亲身感受,消除偏见。在网络时代,学学德国等欧盟国家的经验,限制平台对未成年人的算法推送,用技术手段识别和约束不良行为,同样刻不容缓。

海外求学本是追梦之旅,不该被无端的仇恨与暴力玷污。祖国是坚实的后盾,而当地司法的公正,才是抚平伤痕、震慑犯罪的基石。

那位警员的话言犹在耳:“正义不应有肤色之分,安全不应有国籍之隔。”这不仅是对澳大利亚司法体系的拷问,更是对一个社会文明底线的追问。

这片曾被誉为“乐土”的土地,是选择成为一个让所有人都免于恐惧的自由之地,还是沦为“少年恶魔”横行的文明荒漠?它正站在十字路口。

0 阅读:0

猜你喜欢

趣谈社会呀

趣谈社会呀

醉后不知天在水, 满船清梦压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