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老板高高在上一句话,今天一早百果园登上了热搜! 【信源】和讯网2025-08

经略简料 2025-08-14 10:20:15

余老板高高在上一句话,今天一早百果园登上了热搜! 【信源】和讯网2025-08-12 07:19·和讯网官方账号 一句话究竟能掀起多大的波澜呢?当市值数十亿的水果帝国“百果园”,其创始人不谈感谢顾客,反而宣称要“教育”他们时,答案就是一场席卷全网的舆论风暴。余惠勇董事长的这番高论,一夜之间就把自己和品牌送上了风口浪尖。 风暴中心处,消费者对百果园最直接的困惑便是:太贵了。许多人感慨,拿着两万的月薪,站在百果园的水果架前却感到囊中羞涩,随便挑几样,一张百元大钞就没了。 价格远超市场均价,这本身就让人不解。更关键的是,涨价似乎并未换来更好的品质,抱怨质量下滑的声音反而时有耳闻。 面对诸多质疑,余董事长的回应仿若点燃了火药桶一般。他解释,好水果本就稀缺,价格自然昂贵。他将商业归为两类,一类是利用消费者的懵懂无知,另一类是“教育消费者走向成熟”,百果园选取的是后者。 这番话术,巧妙地把一个关于定价与价值的商业问题,包装成了一场对消费者“成不成熟”的单方面训诫。讽刺的是,在这“高品质”的宣言之下,百果园的承诺早已千疮百孔。 不久前,它的门店才被媒体曝出用烂水果做高价果切,甚至用低等级的车厘子冒充昂贵的高等级产品。当承诺的品质都成了疑问,那套“教育消费者”的宏大叙事,听起来便格外苍白。 这套说辞听起来颇为耳熟,这并不奇怪。就在不久前,百年老字号张小泉也因一把菜刀引发了相似的喧哗。起因是一位消费者用它拍蒜,刀身竟当场断裂。 事件发酵后,张小泉的总经理非但不安抚用户,反而公开表示,“国人学了几十年的切菜方式都是错的”,并称米其林厨师不这么干,他们改良设计正是为了“教育”用户。这种无视本土用户习惯,试图用外来标准强行“纠偏”的做法,瞬间激怒了公众。 无独有偶,李宁某款服装因设计陷入争议时,其高管也将问题归结为“消费者对中国文化的沉淀、教育知识传承太少”。往前追溯,还有高价雪糕钟薛高,用“就这个价,爱买不买”的态度,早已开创了这股风潮的先河。 梳理下来,规律显而易见:当产品的功能、设计、定价或质量遭遇质疑时,这些品牌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种公关策略——将自身的问题,转化为对消费者的批判。 这背后,或许是企业自认产品理念超前,而市场“跟不上”自己,从而产生了一种急于布道的冲动。 然而,市场堪称最佳裁判。消费者往往会以“用脚投票”的方式,对这种傲慢作出回应。数据不会说谎,百果园上市后营收增速急剧下滑,到2024年上半年,更是营收与净利双双下降,录得近五年来首次年度亏损,门店数量也在收缩。 事实证明,董事长的“教育”没能说服消费者,反而加速了他们的离去。这种姿态对品牌无形资产的伤害更是难以估量,尤其是像张小泉这样的老字号,一旦信誉崩塌,重建谈何容易。 其实,出路并非没有。百果园自己就曾给出过正确答案。就在2024年夏天,借着热播剧的东风,百果园的荔枝创下了超过7700万元的销售佳绩。 这恰恰说明,当产品、营销与消费者需求精准契合时,人们是愿意为高价值买单的。问题不在于企业不懂消费者,而在于成功之后的心态是否发生了偏移。 那么,企业引导消费升级和输出品牌文化的边界到底在哪?又该如何避免滑向“教育消费者”的傲慢陷阱? 答案或许很简单:尊重。引导是拿出真正的好东西,清晰地阐述它的价值所在,比如更高的生产成本、更严苛的品控标准,然后邀请消费者体验升级。 而“教育”,则是摆出教师爷的姿态,在你提出疑虑时,指责你“不懂行”“不成熟”。前者为平等的沟通,后者乃居高临下的训诫。 归根结底,商业的本质不变。与其煞费苦心地琢磨如何“教育”客户,不如回归最朴素的常识:用心打磨产品,真诚面对批评,用可靠的品质和合理的价值去赢得人心。 一个成熟的企业,应该敢于直面问题,敬畏市场,而不是把消费者当成需要启蒙的学生。毕竟,真正需要“成熟”的,或许并不是消费者,而是这些品牌自己。

0 阅读:15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