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巴佬”万斯暗示中国:如果不接受关税,就考虑战争。话音未落,中国学者高志凯就在国际辩论中,一句话把他怼得哑口无言! 英国伦敦的辩论现场,聚光灯下的万斯还在挥舞着手臂,唾沫星子随着“中国必须接受关税方案”的咆哮飞溅。 这位从俄亥俄州破败小镇走出来的美国参议员,习惯性地用“中西部工人的愤怒”包装自己的言论,直到高志凯平静地打断他:“参议员先生,您知道中国的中产阶级人数已经超过美国总人口了吗?” 这句话像一记精准的穿刺,瞬间刺破了万斯精心编织的叙事。现场的摄像机捕捉到他喉结滚动的动作,原本激昂的语调突然卡顿。 几秒钟前,他还在重复“美国不能再买中国农民造的东西”,试图用这种过时的刻板印象煽动情绪,却忘了全球化早已重塑了世界经济的肌理。 万斯或许没意识到,他的出身经历反而成了认知的桎梏。那个在伊拉克海军陆战队负责宣传的年轻人,学会了用非黑即白的叙事简化复杂问题,却没学会看懂国际贸易统计年鉴。 2024年中美贸易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出口中,机电产品占比达58%,农产品仅占2.3%。他口中的“农民造的东西”,早已被江苏昆山的精密机床、广东东莞的智能手机取代。 高志凯的反击带着学者的锐利。作为早万斯数十年毕业的耶鲁校友,他太熟悉这种美式精英的傲慢——既想享受中国制造的廉价商品,又不愿承认中国产业升级的事实。 “您脸上的化妆品,大概率来自上海家化;您演讲时攥着的钢笔,笔芯可能产自桐庐。”他列举的细节并非虚构,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市场上85%的文具、72%的小家电来自中国。 辩论的火药味在数据交锋中升级。当万斯抛出“不接受关税就考虑战争”的威胁时,高志凯调出了一组对比图:左边是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后,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的涨幅曲线。 右边是中国对美反制清单中,125%税率覆盖的农产品品类。“战争?贸易战已经让美国中西部农民损失了320亿美元,真要升级,俄亥俄州的大豆农场主会第一个反对您。” 这番话戳中了万斯的软肋。他2016年靠《乡下人的悲歌》一书成名,书中描绘的铁锈地带困境曾引发共鸣,可如今推行的政策却恰恰伤害了那些支持者。 美国农业部的报告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对华大豆出口同比下降17%,而巴西趁机抢占了市场份额。 辩论结束后的连锁反应更具说服力。欧洲股市当天就与美股拉开距离,巴黎CAC40指数逆势上涨1.2%,德国大众宣布追加在华投资20亿欧元建设电池工厂。 法国总统在布鲁塞尔的发言直指核心:“美国不能把盟友绑在自己的贸易战战车上。”这种微妙的立场转变,印证了高志凯“谁更需要谁”的判断。 万斯的困境其实是美国制造业空心化的缩影。他喊着“复兴制造业”的口号,却拿不出解决产业链断裂的方案。 中国商务部公布的同期数据显示,2025年1-4月,中国吸引外资投向高端制造领域的金额同比增长45%,其中美国企业的投资占比达18%。这些事实让“脱钩”言论显得苍白。 特斯拉上海工厂的零部件本地化率已达95%,苹果公司在印度的代工厂仍依赖中国产的精密模具。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万斯团队的日常。特朗普就职典礼上使用的圣经,扉页标注着“印刷于深圳”;万斯办公室里挂着的美国国旗,标签显示“Made in Zhejiang”。 这些细节被《华盛顿邮报》曝光后,网民调侃:“他们反对的不是中国制造,而是中国制造的便宜。” 高志凯在辩论中那句“我们压根不在乎”,并非外交辞令。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AI专利申请量占全球70%,5G标准必要专利数量超越美国。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的锂电池产能占全球60%,光伏组件占80%。这些硬核实力,让中国在贸易博弈中有了从容的底气。 这场交锋最终演变成对全球化的再认知。当万斯试图用冷战思维划分阵营时,中国与东盟的自贸协定升级带来了12%的贸易增长。 当美国忙着加征关税时,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17+1”合作机制下,已有53个基础设施项目落地。这些事实说明,单极霸权的时代正在落幕,多极化的贸易网络已悄然成型。 如今再回看那场辩论,最有力的反驳或许不是言辞,而是市场的选择。2025年五一假期,中国跨境电商平台上,美国消费者抢购国产无人机的订单量同比增长210%。 而在义乌小商品市场,针对欧洲的太阳能灯具订单排到了三季度。这些流动的商品,比任何口号都更能说明问题——合作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然。 参考资料:观察者网
“乡巴佬”万斯暗示中国:如果不接受关税,就考虑战争。话音未落,中国学者高志凯就在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8-14 13:21:06
0
阅读: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