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苏联将所有的驰援的科学家全部撤走,临走前,一位苏联专家悄悄告诉中国核武器研究所工作人员:“其实你们有王就够了,他是核武器研究的关键,即使没有我们...” 王淦昌这个人,从小就命苦,1907年生在江苏常熟一个普通人家,父亲是当地郎中,可他4岁爸就没了,13岁妈也走了,只能跟外婆过日子。外婆虽然是小脚女人,但眼光长远,让他去读书。他先在私塾念书,后来转到太仓沙溪小学,13岁去上海浦东中学,1924年高中毕业后,进外语班学了点技术,还修过汽车。1925年,他考上清华大学物理系,那时候清华是顶尖地方,他在那儿学基础物理,参与大气电离实验。1929年毕业,留校当助教,在吴有训指导下,写了第一篇关于大气放射性的论文,那是中国最早的这类研究。他边教书边搞实验,用简单仪器测宇宙射线,发表了好几篇论文。1930年,他考上官费留学,去德国柏林大学,师从女物理学家迈特纳,那时候量子力学正火热,他专注β衰变实验,提出用云室改进检测放射粒子思路,虽然设备限制造不成,但这想法后来被证明有用。 1934年,王淦昌拿博士学位回国,先在山东大学物理系教书两年,讲量子力学,还指导学生建小型加速器。1936年转浙江大学,当物理系教授和主任,组织团队研究核裂变,用感光胶片找粒子痕迹。抗日战争爆发,学校西迁贵州,他带着仪器跟队,在临时棚子坚持工作,设计中微子探测装置,虽然没成,但1941年他写论文建议用K壳电子俘获验证中微子,这后来被阿伦实验证实,国际上叫“王淦昌-阿伦实验”,他还因此得范旭东奖。1947年,他去美国伯克利大学访问,研究宇宙线中介子衰变。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他调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当研究员,1952年起副所长。他推动建云南落雪山宇宙线站,海拔3200米,团队安装磁云室,记录奇异粒子事例,让中国宇宙线研究跟上国际水平。1952年,他还去朝鲜战场,查美军有没有用原子武器。 1956年,王淦昌去苏联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当研究员,1958到1960任副所长,领导团队用气泡室从4万对底片找反西格马负超子,这是超子反粒子首次发现,国际上轰动。他在那儿工作时,中苏关系恶化,1960年7月苏联撤所有专家,带走图纸合同,中国核项目停摆。撤离那天,一苏联核物理专家对中方官员说,你们有王,有他就能继续,这王就是王淦昌。当时他不在国内,在杜布纳工作,接到国内急电,国家需要,速归。他交接工作,婉拒美方邀请,12月回北京。领导找他谈,苏联撤走后技术空白大,希望他隐姓埋名投身核武器任务,断绝外界联系。他同意,只求回家一天。化名王京,他去青海金银滩基地,海拔高,条件差,和邓稼先彭桓武郭永怀等科学家协作,面对资料缺口和高原缺氧,坚持重建理论模型。他负责中子源和点火装置,组织计算实验,填补苏联空缺。 基地从头建,王淦昌监督地下室挖掘,分配设备优先关键实验。他专注点火设计,团队反复模拟,逐步突破瓶颈,如中子通量计算。物资短缺,他优化资源,推进项目。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这标志核武器从无到有。他继续氢弹研制,1967年6月17日氢弹试验成功。后续,他推动地下核试验,1969年9月22日首次地下测试,他组织钻井密封。1970年代,他提出激光驱动惯性约束聚变,指导光路操作。基地隔离,他专注工作17年,直到1978年调回北京,任核工业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长。在他领导下,开展强流电子束和氟化氪激光聚变研究,开创惯性约束聚变方向。1980年,他当科协副主席,1982年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两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6年3月,王淦昌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上书中央,建议跟踪高技术发展,这促成863计划,国务院11月发纲要。他推动激光聚变列入863,1992年成独立主题,得国家支持。1984年,柏林大学给他金博士证书,纪念博士50年还一线工作。1992年,他辞职,继续激光核聚变研究。1998年6月,得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称号。12月10日,他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表彰核武器和科学贡献。他一生求新,多次与诺贝尔奖擦肩,如中子发现建议和中微子探测,但选择祖国需要,隐名17年,铸大国重器。中国核科学从落后到自立,他是关键推动者,后人铭记他的爱国实干。
1960年,苏联将所有的驰援的科学家全部撤走,临走前,一位苏联专家悄悄告诉中国核
琉璃映月情
2025-08-14 21:55: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