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祝学军在研发东风-17时,发现导弹在飞行中,极易遭到外部干扰,所有人

山河蕴含力量 2025-08-22 13:00:56

1987年,祝学军在研发东风-17时,发现导弹在飞行中,极易遭到外部干扰,所有人都建议增加反电子系统,祝学军却说:“与其被动防御,不如让导弹在雷达中消失!”此话一出,所有人都认为她异想天开,而她却坚信自己的思路是对的!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87年,中国导弹研发团队正埋头攻克东风-17的技术瓶颈,一个棘手问题突然浮出水面:导弹飞行时总被外部电磁干扰缠住,像被无形的手拽住翅膀。 会议室里争论不休,多数人主张加装更复杂的反电子系统。角落里,刚毕业不久的祝学军却语出惊人:“与其被动防御,不如让导弹从雷达屏幕上消失!” 话音未落,满场愕然。有人摇头苦笑,有人直接质疑:“让几十米长的导弹隐身?这姑娘怕不是科幻小说看多了!” 那时的中国军工刚起步,连基础反导技术都需摸索。美国F-117隐形战机刚问世不久,核心技术严密封锁。 祝学军却从钱学森早年提出的“助推-滑翔”弹道理论中捕捉到灵感,导弹若像打水漂般在大气层边缘跳跃飞行,轨迹变幻莫测,雷达自然束手无策。 她顶着“异想天开”的标签,硬是把冷板凳坐穿:“被动防御永远慢人一步,真正的威慑是让对手看不见、拦不住!” 研发路上尽是“拦路虎”,材料强度不够?团队跑遍全国工厂,最终研发出耐高温复合涂层;弹道计算误差大?祝学军带着年轻工程师重写算法,把试验数据堆满三间档案室。 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导弹精准打击的画面更刺激着团队神经。祝学军指着电视说:“看!这就是未来战场,咱们的导弹必须更快、更隐、更狠!” 转机出现在2017年西北戈壁,某次秘密试射中,东风-17乘波体弹头冲出大气层后突然“消失”,预警雷达瞬间丢失目标。11分钟后,2500公里外靶心炸起冲天烟尘,落点误差仅数米。 现场沸腾了,那个曾被嘲笑的“隐身梦”,竟真的实现了!这种弹头像冲浪板驾驭气流,以10倍音速滑翔变轨,传统反导系统根本来不及反应。 美国导弹防御局报告哀叹,“现有拦截弹只能祈祷偶遇它。” 2020年,东风-17批量列装火箭军。当台媒炒作解放军在福建沿海部署该导弹时,外行看的是射程覆盖台岛与驻日美军基地,内行却懂其中深意:它专克“萨德”和“宙斯盾”系统,2500公里内航母不敢近身。 五角大楼兵推显示,若冲突爆发,关岛基地90%设施将在首轮打击中瘫痪。一位退役美军将领私下承认:“我们花万亿建的盾牌,被一根‘针’扎穿了。” 2019年国庆阅兵,东风-17方阵驶过天安门。观礼台上的祝学军已鬓染霜色,从青涩学子到中科院院士,她带领团队把“钱学森弹道”从图纸变成国之重器,让中国高超音速武器领先美俄实战部署。 外媒称她“比导弹更可怕”,她却淡然回应:“科学家最大的荣耀,是让对手从嘲讽变成研究你。” 如今东南沿海的东风-17,早已超越武器本身。它宣告着一条铁律:核心技术买不来、求不到。祝学军们用一生坚守证明—大国尊严,永远立于剑锋之上! 信息来源: 中国科学院院士 “导弹之母” 祝学军--2022年8月24日.--澎湃新闻.

0 阅读:680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98

用户10xxx98

4
2025-08-22 13:59

87年研发,20年装备,33年啊

对方正在怼入

对方正在怼入

3
2025-08-22 18:42

致敬军工科学家们,坚守几十年做出奉献

牧羊人

牧羊人

1
2025-08-22 19:08

这样的专家才是国之重器

山河蕴含力量

山河蕴含力量

不愿面对现实的奶茶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