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立秋节气诗 当夏末的热浪还像老火一样熏得人头疼时,一

蕊蕊聊过去 2025-08-22 19:22:45

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立秋节气诗 当夏末的热浪还像老火一样熏得人头疼时,一场夜雨悄然改变了一切,杨万里笔下的蝉声是否预示着秋天的秘密?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兴盛的王朝,诗词创作达到了新高度。杨万里生于1127年,卒于1206年,是南宋著名诗人,江西吉水人。他一生创作诗歌四千多首,形成了独特的诚斋体,语言清新朴实,注重描绘自然景物。这首诗以立秋为主题,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8月7日或8日,标志着夏天结束,秋天开始。在农耕时代,人们通过这个节气调整生产生活,迎接收获季节。杨万里的作品往往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宋代文人关注民生、热爱祖国的传统。 这首诗叫《立秋日闻蝉》,全诗四句:老火薰人欲破头,唤秋不到得人愁。夜来一雨将秋至,今晚蝉声始报秋。诗中巧妙重复使用“秋”字,通过唤秋、将秋、报秋,层层表达对秋天的期待。第一句描写夏末热浪像陈年灶火般熏人,突出炎热难耐,为后面铺垫。第二句说盼秋不来让人愁,点出情感。第三句讲夜雨带来秋意,转折自然。第四句以蝉声宣告秋到,主题鲜明。这体现了七绝的起承转合技巧,开头直击夏热,中间承接愁绪,转到雨至,合于蝉鸣。 杨万里的诗歌不拘泥于格律,重在真实表达。这首诗打破七绝忌重字的常规,却通过重复增强节奏感,让读者感受到季节交替的微妙。南宋时期,国家面临外敌压力,杨万里主张抗金,作品中寄托爱国情怀。他的诚斋体影响后世,强调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在当下,我们学习这种精神,能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立秋在民间有迎秋习俗,如吃瓜果、登高。诗中蝉声报秋,源于自然观察,古人认为蝉鸣标志秋来。这与现代气象学相合,立秋后气温渐降,雨水增多。杨万里通过简单景物,传递喜悦之情,提醒人们珍惜季节变化。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在于比喻生动,第一句用“老火薰人”比喻夏热,形象贴切。整体结构紧凑,避免繁冗,达到了辞不害意的效果。宋代诗坛继承唐风,又有创新,杨万里与陆游并称中兴四大诗人,他的作品多流传至今。 在新时代,我们弘扬这种诗歌传统,能激发文化自信。立秋诗反映古人智慧,如今用于教育,能帮助人们理解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性,推动乡村振兴。 诗中夜雨将秋至的部分,突出雨的作用,古籍记载立秋前后常有秋雨,这符合气候规律。蝉声始报秋,则源于生物习性,秋蝉鸣叫标志凉意来临。 杨万里的生平也值得一提,他中进士后任地方官,坚持清廉,关注百姓。晚年归隐,专注创作,这体现了中国文人的人生追求。这首诗不只描写自然,还隐含对时光的感慨。夏天虽热,但秋来带来收获,古人以此激励勤劳。

0 阅读:0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