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当年被卖给美国时,俄美两国都让住在阿拉斯加的俄族人自由选择去留,不想留在阿拉斯加的,免费派船送他们回远东,最终有人选择留在阿拉斯加,有人选择回远东。 一八六七年,一片冰雪覆盖的土地悄然易主,俄罗斯人面临十字路口:是融入陌生国度,还是漂洋过海回故土?船只静静等待,命运的分岔隐藏着多少未知的风险与机遇? 十八世纪末,俄罗斯通过探险和毛皮贸易,在这片北美土地上站稳脚跟,建立起定居点,势力一度南扩到加利福尼亚北部。俄罗斯-美国公司负责管理,主要靠捕猎海獭挣钱,大约有几百名俄罗斯人分散在多个据点。到十九世纪中叶,毛皮资源枯竭,克里米亚战争让俄罗斯财政吃紧,英国在北美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觉得守不住这片遥远地带,干脆卖掉换钱。一八六七年三月三十日,俄罗斯代表和美国国务卿威廉·休厄德在华盛顿签下条约,美国出七百二十万美元买下这片约一百七十一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条约在美国参议院通过,一八六七年十月十八日在锡特卡完成移交。这事当时在美国引起争议,有人叫它“休厄德的冰箱”,觉得不值钱,但俄罗斯摆脱了负担。 条约对当地俄罗斯居民有明确规定,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去留。想留下的,能保留财产,自动获得美国公民身份;不想留的,美国提供船只免费送回俄罗斯远东。阿拉斯加的俄罗斯人分两类,一类是政府官员、士兵和商人,多是临时派驻,靠薪水过日子;另一类是与当地原住民通婚的混血后裔,已在当地生活几代。移交后,大部分官员和士兵选择返回,他们收拾东西,登上船只。商人也多跟上,因为生意链条断了。有一艘船叫“带翼之箭”,载着这些人从阿拉斯加出发,经夏威夷、塔希提岛、巴西和伦敦,历时近两年,到一八六九年八月二十八日抵达克朗斯塔特港。那些混血家庭则多选择留下,在像尼尼尔奇克这样的村子继续生活,保持俄罗斯姓氏和东正教信仰,把阿拉斯加当成家,不愿丢下土地和社区。 阿拉斯加并入美国后,渐渐显露出价值,石油和矿产资源丰富,成为能源供应地,也成了监视俄罗斯远东的战略点。那些留下的俄罗斯后裔融入当地,至今在一些小镇保留文化痕迹,比如说带口音的俄罗斯方言。俄罗斯卖掉阿拉斯加,从当时看是迫不得已,避免了防御麻烦,但长远来说,丢了北极要地,在大国竞争中吃亏。历史就是这样,领土交易总有得失,需要从国家利益和长远发展角度审视。 进入二十一世纪,阿拉斯加在地缘政治中的角色更突出。二零二五年八月十五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和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安克雷奇举行会晤,这是俄乌冲突后两国领导人的首次面对面,主要谈乌克兰问题,虽没达成停火协议,但涉及土地交换和贸易合作。会晤前,美国在阿拉斯加搞军演,模拟拦截导弹,俄罗斯回应称北极是自家战略要地,不会让步。这事显示大国博弈激烈,普通人选择虽小,却卷入其中。那些返回远东的俄罗斯人,从此和阿拉斯加无缘,而留下的见证了土地变迁。
阿拉斯加当年被卖给美国时,俄美两国都让住在阿拉斯加的俄族人自由选择去留,不想留在
虎虎聊娱乐
2025-08-24 17:44:1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