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年间,李时珍为张贵妃治病时,他将一把小刀藏在椅子里,张贵妃一坐下去就血流如注,皇帝却不怒反喜,还对他大肆封赏。 李时珍出生在明正德十三年,湖北蕲州一个普通医生家庭。他爷爷是走街串巷的铃医,父亲李言闻在家开小医馆,专治当地人的常见病。从小李时珍就跟着父亲学认药材,帮着抓药配方,长大后本想考科举当官,十四岁就中了秀才。可他三次乡试都没过,干脆放弃,转行专攻医术。三十多岁时,他进了楚王府,当了个管祭祀的奉祠正,顺便给人看病。那时候他治好了楚王孙子的怪病,名声渐渐传开。嘉靖年间,有人推荐他进京太医院,当了院判。 太医院里他发现旧医书很多地方不对劲,药材描述乱七八糟,他就想自己写本书修正。辞职回家后,他建了个东璧堂,继续给人治病,还开始到处跑着采集药材样本。去武当山、庐山那些地方,问农民猎户药的用法,积累了不少资料。这些经历让他对中医了解更深,为后来写书打基础。李时珍不是那种坐着空想的医生,他注重实际观察,亲自试药验证效果。这点让他在同行中脱颖而出,也为他后来编书提供了可靠依据。 明世宗对张贵妃宠爱有加,她是后宫里地位高的妃子。那年夏天,她得了怪病,臀部疼得厉害,还觉得全身冷,即便天气热也裹得严实。皇帝召太医来诊,但妃子身份特殊,太医不能直接看,只能问宫女症状。太医院判李鹤年听了描述,判断是会阴长痈肿。可他不敢动手切开,就开了些药内服外敷,希望肿块自己破。结果妃子疼得更厉害,皇帝一气之下撤了李鹤年的职,还关进牢里。其他太医也没办法,全被免官。 皇帝贴皇榜求医,富顺王想起府里刚请的李时珍,此人之前治好他孙子病,就推荐给了皇帝。李时珍进宫后,研究了病情,确认是恶气入体引起的虚火,得切开排脓。可他也犯难,妃子部位隐私,直接动刀不行。他想了个法子,用太师椅铺面粉,让妃子坐上去留痕迹。然后在痕迹处藏小刀,只露刀尖。妃子再坐,刀刺破肿块,脓血流出,病就好了。皇帝知道后,不怪罪反而赏他。这办法巧妙,避免了直接接触,体现了李时珍的智慧和医德。 李时珍治好妃子病后,皇帝封他太医院院判。他在职时,看到医书问题多,药效记载不准,就决定编新书。从嘉靖三十一年开始写,历时二十七年,三改其稿。书名叫《本草纲目》,五十二卷,近两百万字,收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附一万多方子。他外出考察时,遍访各地,收集样本,向民间人士学经验。回家后,整理笔记,儿子孙子帮忙抄录绘图。 万历十八年书成,他去南京找人刊印,胡承龙出钱帮忙。书里分类详尽,纠正旧书错误,对药性、产地、使用都讲清楚。这书不光中医用,还影响植物学等领域。李时珍万历二十一年去世,享年七十六,明廷追赠文林郎。他的贡献大,后世医家都参考这书,新药研究也从中受益。李时珍一生注重实证,不迷信古书,这点值得学。
东晋皇帝司马曜醉酒后,对身旁的张贵人说:“你年近三十,美色大不如前,又没生孩子,
【3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