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俄罗斯只剩下一种武器是中国还需要的,而且短期内无法替代,也是中国愿意大量继续

裂谷长河娱乐 2025-08-30 15:24:53

目前俄罗斯只剩下一种武器是中国还需要的,而且短期内无法替代,也是中国愿意大量继续从俄罗斯采购的武器。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空军主力战机主要用俄罗斯AL-31F发动机装备歼-10和歼-11,那时中国航空发动机技术基础薄弱,从俄罗斯进口成为主要途径,不仅直接用于部队装配,还通过逆向研究提升自身工艺。国产WS-10发动机在可靠性和寿命上与AL-31F改进型存在差距,前者首翻期约800小时,后者达到1000小时,这影响了维护成本和作战准备。 运输机领域,中国早期运-20用D-30KP2发动机,推力不足导致载重限于55吨,无法运载重型坦克。国产WS-20投产后载重升到66吨,但完全替换需时间。俄罗斯在发动机材料和耐高温涂层上保有技术优势,比如PD-14的单晶叶片工艺,中国仍在攻关中。 2024年俄乌冲突升级,西方制裁加码,俄罗斯军工产能受限,中国却在2025年签署新订单,继续采购AL-31F3和D-30KP2改进型。这种合作对俄罗斯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维持生产线运转,对中国确保装备供应,同时获取部分技术转移。类似2014年RD-93发动机协议,中国获得推力提升和大修技能,现在枭龙战机维护已本土化。 中俄发动机合作从单纯采购转向技术互补,PD-14虽主用于民用客机,但其军用潜力吸引中国兴趣,通过引进可改善运输机和轰炸机动力系统。尽管西方压力增大,这种交易逻辑形成双赢局面,俄罗斯获得现金流,中国填补短期技术缺口。 2025年后,中俄合作深化,中央军委装备部门提出2028年主力舰载机动力国产化目标,WS-15和WS-19进入测试,WS-20已装备运-20B,提升载重和航程。高性能军用航空发动机仍是中俄军事合作核心,在过渡期中国继续大量采购俄罗斯产品。 俄罗斯PD-14现代化获政府资金支持,2024年起串行交付启动,中国对相关技术保持关注,尽管整体武器进口下降64%,但发动机占比仍超半数,从俄罗斯进口为主。2025年贸易数据显示,中国对俄出口某些部件增加,但进口发动机需求未减,反映自给进程虽加速,却需时间覆盖所有领域。

0 阅读:119

猜你喜欢

裂谷长河娱乐

裂谷长河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