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妙玉的另外一个缺点,表面上看是待人冷,所以描写她对宝钗黛玉高看一眼,“那妙玉便把宝钗黛玉的衣襟一拉,叫她们俩出来,上外头,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再看妙玉用喝茶的器皿都是非常讲究的。 苏东坡在秘府里见,秘府是什么,皇帝藏宝的地方。说明这个东西是晋朝王恺手中的宝物,到宋朝的时候曾经收在王宫,苏东坡是偶然见一面,都没机会使用,当然这不能是真的,作者这么写为了烘托黛玉手中的东西的珍贵。这里也暗点一点,王恺是什么人?他在历史上以奢侈豪富出名,所以他和人斗富,别人斗不过他,家里相当有钱,生活十分奢侈,据说他家烧火的柴火都得先刻好,要雕梁画栋才能烧。另一个有钱人来和他比富,拿来一颗三尺高的珊瑚树给他欣赏,王恺拿如意给砸碎了,对方以为他嫉妒,要求王恺赔偿,王恺告诉家人拿出自己收藏的珊瑚树,一看高七八尺的有若干,三尺高的不计其数,随便挑,一下就把对方镇住了。王恺最有名的就是豪富,而且生活极其奢靡。用这个器皿作者实际在点出了妙玉生活的奢靡,这对出家人来说是不应该的。出家人还追求物质享受还罢了,还追求奢侈。这里面表达了妙玉的奢侈。 再看另一个细节,“妙玉斟了一斝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我们不考虑这是什么器皿,前面刘姥姥用过的盖碗她就不要了,现在她把自己常用的茶碗斟茶给宝玉喝,体现问题不?这就不仅仅是嫌贫爱富的问题了,宝玉是男性,男女授受不亲,你现在把你喝茶的茶碗给宝玉喝,在古代只有宝玉和黛玉这样的关系还可以凑合用一下,你看之前的描写姐姐妹妹之间哪个和宝玉共用一个茶碗。这在古代是有讲究的。通过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她心里在暗恋宝玉。结果宝玉不接,宝玉说“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 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这句话也表现出妙玉的狂妄。宝玉对捧人 宝玉笑道:“俗语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这金珠玉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 这表明妙玉爱听奉承话。狂傲之心,所以人家一捧就上道了,找出一个东西来。同时能看到她和宝玉之间的交流没有问题,接着“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妙玉态度变了。 妙玉刚给老太太喝了隔年雨水,这边便告诉黛玉隔年雨水如何吃得。那你为什么还给老太太上隔年雨水。说明妙玉骨子里也是瞧不起老太太的,梅花上雪水不能给好喝,给她喝就可惜了。从这些方面我们都能看出妙玉性格上的缺陷,待人极冷,而且傲慢,看不起人。你如果能守住你的冷傲,不和人接触也行,暗恋宝玉不说,还因别人的吹捧而膨胀。 黛玉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过茶,便约着宝钗走出来。 这和人还怎么交往,宝钗多么圆滑,但黛玉都觉出不对劲,喝完茶赶紧走,敬而远之。所以妙玉是没有办法和人正常相处的。她这种孤高冷傲的性子,就决定她没法进入社会生活,只能出家了,因为她不会和人相处,这种性格根本就没法和人相处。 这部分对妙玉的集中描写突显了妙玉的性格到品行的缺陷,前面描写的是她人品的缺陷,嫌贫爱富,视穷人为脏,和穷人划清界限,怕穷人污染自己,后面这番描写是她性格上的缺陷。曹雪芹暗示我们,这种人在人类社会是没有立足之地的,也只能出家,不出家也没办法和人相处。 后面还有相关的描写,宝玉过生日,她来给送帖子,拜寿帖。 这个细节描写什么?这不仅仅点明她暗恋宝玉了,而且口不应心,装假正经。 刚过了沁芳亭,忽见岫烟颤颤巍巍地迎面走来。宝玉忙问:“姐姐那里去?”岫烟笑道:“我找妙玉说话。”宝玉听了,诧异说道:“他为人孤癖,不合时宜,万人不入他的目。原来他推重姐姐,竟知姐姐不是我们一流俗人。”岫烟笑道:“他也未必真心重我,但我和他做过十年的邻居,只一墙之隔。 邢家穷,租庙里的房子住,便和妙玉成了邻居,因此她俩能聊到一起,然后宝玉就请教“槛外人”这几个字怎么回答。 说着便将拜帖取给岫烟看。岫烟笑道:“他这脾气竟不能改,竟是生成这等放诞诡僻了。从来没见拜帖上下别号的,这可是俗话说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理数。” 这段话曹雪芹把妙玉已经骂到骨子里了,岫烟给宝玉出主意,说“槛外人”的出处,“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什么是土馒头,就是坟。说的是即使你有铁门槛,也终有一死。她取这句诗意,自称槛外之人,“是自谓蹈于铁槛之外了,故你如今只下‘槛内人’,便合了他的心了。”槛外人须是看透生死的,自称是槛外人,但你看她的所作所为全在门里。我们从妙玉身上看到了诸多缺点,从品性到性格乃至到生活细节,但我们看不到她对佛教的信仰。这是我们最应该去体会的。
《红楼梦》中妙玉的另外一个缺点,表面上看是待人冷,所以描写她对宝钗黛玉高看一眼,
忆彤聊历史
2025-08-30 18:11:26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