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五泉山猛醒亭,劫后余生的抗战文物!兰州五泉山葱茏的绿意里,不为人注意的猛醒亭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守着一段硝烟弥漫的记忆。1939年2月23日,那个料峭的春日,日军的轰炸撕开了兰州的天空。燃烧弹坠落在普照寺,千年古刹成了火海,藏经楼里的大部分经卷化为灰烬,主持和尚在火中圆寂,唯有这口铁钟,在烈焰与轰鸣中熬过了四次劫难,满身灼痕却未裂分毫。 这口铁钟,铸于金代泰和二年的青铜,曾在普照寺的藏经楼里听了七百多年的晨钟暮鼓。 1954年,这口见证了毁灭与不屈的钟被移至五泉山,人们为它建了这座亭。“猛醒”二字,是对那段历史最痛切的注解——当炸弹在街巷呼啸,当古寺的残垣在烟尘中坍塌,当无辜者的哀号混着警报声刺破长空,沉睡的民族唯有在血与火中猛醒,才能筑起不倒的长城。 如今铁钟静静高悬,阳光透过枝叶落在钟体的斑驳印记上。风过时,钟摆轻晃,却不再发出当年的悲鸣。它成了一座活着的纪念碑,提醒每一个途经的人:那些燃烧的经卷、破碎的家园、不屈的灵魂,从未真正远去。 猛醒亭的存在,便是要让这份记忆永远醒着,醒在兰州的山水中,醒在民族的血脉里。
抗战中,日军重兵包围大清河,聂荣臻急设前指应对。不料,前指司令朱占魁却不在乎:“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