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了限制中国芯片的发展,真的是赶尽杀绝啊,近日美国商务部又宣布将撤销韩国芯片

灵雾幻阵困妖魔 2025-09-04 10:39:15

美国为了限制中国芯片的发展,真的是赶尽杀绝啊,近日美国商务部又宣布将撤销韩国芯片制造商三星和SK海力士在中国工厂使用美国设备的豁免,这个规定将在120天后生效。 2022年10月美国曾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华启动史上最严苛的芯片出口管制:禁止向中国出售14纳米以下逻辑芯片、128层NAND闪存、18纳米DRAM的制造设备。 但三星西安工厂的NAND产能占全球35%,SK海力士无锡工厂的DRAM产量占全球40%,若直接切断设备供应,全球智能手机、电脑、汽车产业将面临断供危机。 为避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美国商务部临时为这两家韩企开了“后门”——通过“经验证最终用户”(VEU)机制,允许其无需逐案申请许可证,直接进口美国设备。这一豁免,成了全球产业链的“安全阀”。 然而,2025年6月,美国商务部突然释放“取消豁免”的试探性信号。据内部人士透露,白宫将此举定位为“谈判筹码”,试图迫使中国在稀土出口管制等问题上让步。 但韩国政府迅速反击:三星西安工厂的286层NAND产线刚完成设备调试,SK海力士无锡工厂的1β制程DRAM正在爬坡,若此时切断设备供应,不仅韩企将损失数百亿美元投资,全球存储芯片价格更可能暴涨30%以上。 这种“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算计,连美国国防部都提出反对——他们担心,此举会加速中国设备替代进程,最终让美国失去技术主导权。 美国的算盘,终究打错了。当豁免取消的靴子落地,全球产业链迅速启动“去美化”预案:阿斯麦的DUV光刻机在华市场份额飙升至35%,东京电子的清洗设备订单量同比增长22%,中微公司的5纳米刻蚀机通过台积电验证,北方华创的14纳米薄膜沉积设备在中芯国际量产。 2024年中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已从2020年的16%跃升至28%,28纳米成熟制程产能占全球比重升至25%。更耐人寻味的是,英伟达、应用材料等美企,一边表面配合管制,一边通过“中国特供版GPU”“本地研发中心”等方式,维持着在华业务规模。 这种“消极合规下的积极布局”,暴露了全球化产业链对市场规律的敬畏——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市场,更是全球唯一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国家。 在这场博弈中,最尴尬的莫过于被“绑架”的盟友。三星西安工厂的NAND产能,占其全球总量的40%;SK海力士无锡工厂的DRAM销售额,占其全球营收的28%。若设备供应中断,这些产能将面临两种结局:要么被迫转移至美国(但成本将增加40%以上),要么被中国本土企业填补。 长江存储的128层3D NAND已实现量产,长鑫存储的19纳米DRAM即将突破,国产设备从刻蚀到清洗的全链条覆盖,让“非美替代”不再是空谈。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的紧急声明,道出了盟友的无奈:“中国厂区的稳定运作,对全球半导体供应链至关重要。” 当120天的倒计时开始,这场由美国主导的“技术围猎”,正演变为全球产业链的“去美化”狂欢。从阿斯麦到东京电子,从长江存储到北方华创,企业用脚投票的选择,比任何政治宣言都更具说服力。 历史早已证明:技术封锁从未能阻挡创新,反而会成为自主突破的催化剂。当美国商务部的通知墨迹未干,中国芯片产业的国产化进程,已按下加速键。 这场博弈的最终走向,或许取决于一个关键问题:当“安全”成为技术霸权的遮羞布,当盟友利益被当作谈判筹码,全球产业链是否还会为单边主义买单? 那么,对于这件事,你们如何看待这场“芯片战争”的未来?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0 阅读:38
灵雾幻阵困妖魔

灵雾幻阵困妖魔

心有猛虎 嗷呜嗷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