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于敏回到家,妻子眼神冰冷陌生:“大叔,你找谁”?于敏转头看向身后,喉

小怪兽说热点 2025-09-06 19:28:49

1962年,于敏回到家,妻子眼神冰冷陌生:“大叔,你找谁”?于敏转头看向身后,喉头哽咽:你叫我大叔? 于敏晚年坐在书桌前,指尖抚过一张泛黄的旧照片——照片里的孙玉芹笑着看向镜头,身后是刚搬新家的小院。 他想起妻子去世后,自己在灵柩旁反复念叨的那句“陪你的太少”,眼眶又一次泛红。而这份贯穿一生的愧疚,早在1962年那个归家的午后,就埋下了伏笔。 那天,于敏刚从戈壁科研基地赶回家,风尘仆仆的他还没来得及换下沾着沙粒的外套,就迎上妻子孙玉芹陌生的目光。“大叔,你找谁”?这句话像一记重锤,让他瞬间愣在原地。 他转头看了看身后,确认这是自己的家,才沙哑着嗓子问:“玉芹,你……叫我大叔?”孙玉芹这才反应过来,眼前这个消瘦黝黑、满脸疲惫的人,不是陌生人,是自己久未归家的丈夫。 原来,于敏离家投身氢弹研制已数年,容貌变化太大,竟让朝夕相伴的妻子认不出。 这份“认不出”的背后,是于敏与家人的“分离”。1958年,于敏接到氢弹研制任务,原本计划和孙玉芹一起出国留学的计划被取消。孙玉芹没说一句怨言。 于敏收拾行李时,孙玉芹问“要去多久”,他只能答“不知道,组织有纪律,地方和工作都不能说”。临走前的拥抱,于敏抱了很久——他知道,自己这一走,家里的重担就全压在了妻子肩上。 此后的日子里,孙玉芹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她一边做保育员工作,一边照顾两个孩子,忙得脚不沾地。怕孩子乱跑,她就用绳子把孩子拴在身边; 每月不管多忙,都要步行数里去邮局给婆家寄钱,这一寄就是27年。有次科研经费紧张,于敏在家留下一张借条:“暂借孙玉芹存款壹佰贰拾元,用于实验室零件采购,待经费批下即还”。 孙玉芹把借条仔细夹在笔记本里,从未向人提及,她懂丈夫是在为国家做事,自己这点付出不算什么。 在一次科研人员家属联欢会上,一位家属哭着说“孩子生病只能用板车推去医院,医生问男人在哪,我答不上来”,台下不少家属都红了眼。 轮到孙玉芹发言时,她却挺直腰板说:“国家不仅靠男人顶着,也靠我们顶着,咱们可不能倒下。”这番话不是硬撑,是她的真心话。 有次小儿子半夜发烧,她抱着孩子跑了好几家医院,天亮时才发现自己一只鞋早就跑丢了,可第二天依旧按时去上班——她怕自己倒下了,于敏在远方就没了安心工作的底气。 而远方的于敏,正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 他六次走进戈壁,八次登上高原,在零下30℃的极寒天气里,他硬撑着爬上102米高的铁塔收集数据,草稿纸上的每一个公式都关乎国家命运,可他偶尔会对着笔尖发呆。 他想起孙玉芹独自产检的场景,想起孩子出生时自己没能陪伴,想起那张还没还上的120元借条,这些牵挂,成了他科研路上最柔软的支撑。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消息传来,于敏站在戈壁滩上,看着升起的蘑菇云,第一时间想的就是给家里报平安。 可他只能在心里默念:“玉芹,我们做到了,没辜负国家,也没辜负你。”直到1999年,国家颁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孙玉芹和孩子们才真正知道,于敏这些年“出差”,是在做这么伟大的事。 遗憾的是,这份迟来的 “知晓”,没能换来更多陪伴。2012 年,孙玉芹因心脏病突然去世,于敏在灵柩旁枯坐了一夜,反复说:“我陪你的太少,连逛公园都没几次。” 晚年的他常跟人说,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让孙玉芹操劳一生,“她是我这辈子最该感谢的人”。 1962年那句“大叔”,成了于敏一生难忘的瞬间。它藏着孙玉芹独自支撑家庭的艰辛,藏着一代科研工作者的奉献,更藏着一个丈夫对妻子最深的愧疚。 信源:澎湃新闻——儿子叫他叔叔、“地下工作”30年,今天记住这个名字…

0 阅读:75
小怪兽说热点

小怪兽说热点

小怪兽说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