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岁的杨振宁躺在床上,轻轻喊了一声翁帆,翁帆赶紧走过来问:“怎么了?哪里不舒服?”杨振宁说:“我想看看你,顺便给我倒杯水,我口渴了。”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在安徽合肥,是中国物理学的骄傲。父亲杨武之是清华大学数学教授,教出了华罗庚这样的大数学家;母亲罗孟华在家教他识字,让他四岁就认识三千多汉字,五岁能背《龙文鞭影》。小时候,他跟着父母搬到清华园,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还被詹姆斯·金斯的《神秘的宇宙》点燃了对科学的好奇心。 1938年,他考进昆明西南联合大学。那时候正值抗战,条件艰苦,他和四十多个同学挤在茅草房里,吃的是掺糠的糙米饭,连桌子都没有,只能站着吃饭。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跟着朱自清、闻一多、赵忠尧这些大师学习,受益匪浅。一开始他报的是化学系,后来被物理吸引,改学物理,师从吴大猷、王竹溪。1942年本科毕业,1944年在清华大学拿到硕士学位,随后去美国深造,194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导师是大名鼎鼎的爱德华·泰勒。 杨振宁的学术成就简直可以用“开挂”来形容。1949年,他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工作,跟李政道搭档,在1956年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这理论一出,把物理学界的传统观念砸了个稀巴烂,后来吴健雄用实验验证了他们的想法。结果,1957年,他和李政道一起拿下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的华人诺奖得主。1954年,他还跟罗伯特·米尔斯搞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直接给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打下了基础。后来,他在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和量子可积系统领域也下了大功夫,比如1967年提出的杨-巴克斯特方程,对统计模型和纽结理论影响深远。 2003年,杨振宁回到中国,定居清华大学,成立了高等研究中心,想把自己的经验传给下一代。2004年,82岁的他跟28岁的翁帆结了婚。翁帆出身书香门第,有建筑学博士学位,之前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两人54岁的年龄差一公布,舆论炸了锅,有人祝福,有人质疑。可他们用18年的婚姻生活,证明了这段感情不是闹着玩的。杨振宁晚年还带着翁帆到处参加学术活动,俩人感情稳得一批。 2022年,杨振宁刚过完百岁生日不久,不小心摔了一跤,脊椎骨裂了,只能住进北京一家医院治疗。病房在高层,墙是淡蓝色,空气里有消毒水和百合花的味道。病床旁的心电监护仪滴滴答答地响,床头柜上放着水壶、杯子和几本物理学杂志。 那时候的杨振宁穿着浅灰色家居服,瘦得厉害,脸上老年斑挺明显,头发白了但还挺密,梳理得整整齐齐。他眼神有点累,但还是透着股专注劲儿。病床上有个支架,上面固定着一台平板电脑,屏幕上是复杂的物理公式。他有时候用手指划屏幕,有时候拿电子笔写点东西,学术热情一点没减。 翁帆就坐在床边,身穿白色衬衫和黑色长裤,头发扎成马尾,气质特别温婉。她在读一本英文小说,书翻到一半,书签夹在中间。她时不时抬头看看杨振宁,怕他有什么需要。房间里很安静,只有窗外的鸟叫和监护仪的声音混在一起。 午后,杨振宁轻轻喊了一声“翁帆”,她马上放下书,走过去问他怎么了。他笑着说想看看她,还要杯水喝。翁帆就去角落的小桌上倒水,水流进杯子发出轻微的声响。她回来后扶着他坐起来,调整好枕头,把水递过去。杨振宁喝完水就靠回去休息,翁帆又坐回椅子接着看书,随时准备帮忙。 傍晚护士进来查房,翁帆跟护士聊了几句,确认了用药时间,然后继续守着。杨振宁睁开眼朝她笑了一下,她也回了个温柔的眼神,俩人啥也没说,但那种默契谁都看得出来。 杨振宁在医院住了几周,在翁帆的照顾和医生的治疗下慢慢好起来。出院后他回了清华大学,虽然得拄着拐杖走路,但还是坚持做学术。办公室在科学楼一角,书架上全是物理书和手稿,墙上挂着他跟爱因斯坦、奥本海默的合影。翁帆每天陪他上下班,帮他整理资料,安排跟学生的讨论会,让他能专心搞研究。 2024年10月,杨振宁102岁生日,清华大学办了个庆祝会。会场挺简单,桌上放着茶点和菊花。杨振宁穿深色西装,拄着拐杖,在翁帆搀扶下慢慢进来。翁帆穿淡蓝色连衣裙,笑着帮他调整椅子,递茶杯,动作自然得像日常习惯。杨振宁在会上说翁帆是“上帝给他的最后礼物”,全场都鼓掌了。他还讲了讲最近对量子物理的想法,声音不大但思路清楚,学术劲头一点没老。 到2025年,杨振宁103岁了,身体因为年纪大有点虚,但精神头还不错。他跟翁帆住在清华园的“归根居”,家里摆着他们一起收集的艺术品和照片,满满记录了21年的婚姻。翁帆49岁了,还是那么优雅,管着家里的事,还参加学术活动。她说过,杨振宁给了她“纯净的世界”;杨振宁也说过,他们的感情是“一场少有的罗曼史”。这话听着挺浪漫,但也挺真。
100岁的杨振宁躺在床上,轻轻喊了一声翁帆,翁帆赶紧走过来问:“怎么了?哪里不舒
小斌斌说科技
2025-09-07 17:34:38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