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被霸凌的14岁女孩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广东打工,她和外婆住一起。得知连续2天被多人打骂后,村民们看不下去了,一起去学校讨说法,女孩伯父也明确表示不会谅解! 这已经不是什么“孩子间的小摩擦”了,而是赤裸裸的暴力。扇巴掌、踩头、骑在身上打,还要拍视频炫耀,手段之恶劣,根本不像是十四五岁的孩子能干出来的事。 更让人后背发凉的是,这一切发生在学校,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而校方居然两天都没通知家长。 学校到底在怕什么?怕影响声誉?怕担责任?还是干脆就想着“压下去就没事了”?这种沉默不是保护,是纵容。 你不说,我不说,事情就不存在了?可孩子身上的伤、心里的痛,谁来负责?等视频上网了才出面,这不是被动应对,是失职。 那个女孩跪在地上被泼水、被踩头的画面,谁能看得下去?她不是没有反抗的能力,而是孤立无援。 父母不在身边,老人年纪大了管不了,老师又装看不见,施暴者自然有恃无恐。霸凌从来不是突然发生的,一定是试探、升级、再升级,直到把人彻底打垮。 留守儿童成了最容易被盯上的目标,不是因为他们弱,而是因为他们的身后没人。欺负他们,好像不会有后果,不会被追究,甚至连家长都联系不上。 这种“安全距离”让施暴者更加肆无忌惮,觉得反正没人管,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可这次,他们算错了。村里人站出来了。一群普通村民,没有官职,没有权力,但他们有良心。 他们知道这孩子爸妈不在,不能让她一个人扛。他们集体去学校要说法,不是为了出风头,是为了告诉所有人:欺负老实人,我们不答应! 这种团结让人心里发烫。它不是暴力对抗,而是一种底线的守护。你打我的孩子,我就要站出来。这不是多管闲事,是乡土社会最朴素的正义感。 正是这样的行动,才让弱者有了喘息的机会,才让恶人知道,不是所有事都能悄无声息地过去。 女孩的伯父说“绝不谅解”,这话听着狠,但一点都不过分。谅解是受害者的权利,不是外界强加的“大度”。 他不是在煽动仇恨,而是在争取一个公正的结果。那些动手的人,必须付出代价,否则今天被打的是她,明天就是别人。 别再说“他们还是孩子”这种话了。孩子可以不懂事,但不能无法无天。法律对未成年人有保护,但保护的是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不是给他们作恶开绿灯。 批评教育、赔偿损失、送专门学校,甚至留案底,这些手段都有,就看敢不敢用。 更该反思的是,为什么这类事总要等到视频上网、舆论炸了才处理? 如果每个学校都能第一时间上报,每个老师都能主动干预,很多悲剧根本不会发生。制度不能总靠“热搜推动”,保护孩子应该前置,而不是事后补救。 如今很多家长只关心成绩,不关心孩子怎么做人。你家孩子没被打,但你有没有教他不参与霸凌?有没有教他看到别人被欺负时,至少不拍视频、不附和? 沉默的旁观者,其实也是暴力的帮凶。 我们总说校园是净土,可当暴力滋生、隐瞒成风时,这块净土早就被污染了。学校不该是恐惧的温床,而应该是安全感的来源。 一个孩子走进校门,不该提心吊胆地想“今天会不会轮到我”。 这件事最终要有个说法,但更重要的是,它能不能成为一个转折点。让学校不敢再瞒,让施暴者知道要担责,让每一个被欺负的孩子都知道:你可以哭,但你不用一个人扛。 我们不怕事闹大,怕的是事闹大了也没人管。这一次,村民的行动是一束光,照进了那个被踩在地上的女孩的世界。 也希望这束光,能照亮更多角落,让下一个她,不必等到视频上网才被看见。
“我老公的基因好,不生白不生!”2006年,广东一名辍学打工妹嫁给北大高材生,她
【204评论】【19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