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67年,战斗英雄郭兴福,带着妻子和孩子含泪自杀,结果他和妻子没有成功,郭兴福被判处死刑,罗瑞卿一向嫉恶如仇,得知此事后,却一反常态,要求刀下留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郭兴福) 郭兴福的人生起点,是1930年3月21日山东邹平的一户穷苦人家,父亲早逝,家境贫寒,他只读了几个月书就不得不辍学,命运的洪流,早早将这个少年推向了激荡的时代。 1942年,他首次穿上军装,在国民革命军的一个保安团里当勤务兵,六年之后,济南战役的炮火声中,他做出了改变一生的选择,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被分到华东野战军的战斗连队。 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他迅速成长,从淮海到渡江,再到漳厦金战役,他作战勇敢,立下三等功,入伍不到一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在战场上敢打敢拼的年轻人,同样渴望知识。 1951年2月,他被推荐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步兵学校,整整四年,他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军事知识,18门课程,13门优秀,5门良好,毕业总评被定为“上等”,成了名副其实的学霸。 1955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南京军区某师的军士教导营当排长,接下来的四年里,他把理论和实践掰开了、揉碎了,彻底吃透了小分队战术和技术训练的精髓,为日后那场席卷全军的教学改革埋下了伏笔。 1959年,他调任一线连队排长,一年后便升任副连长,真正的聚光灯,在1961年5月打在了他的身上,他被任命为南京军区第十二军战术训练改革的试点教练员,任务是对最基础的单兵战术进行革新。 他发动群众,集思广益,将一个个教学方法、一句句教学语言整理成笔记,带着战士们在训练场上反复打磨,很快,一套全新的、生动高效的“郭兴福教学法”诞生了。 这套方法在同年7月就通过了部队验收,效果惊人,他奉命带着小分队在全军巡回表演,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7月18日,军衔也为他提前晋升,他成了一名上尉。 到了1964年,“郭兴福教学法”在全军全面普及,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比武、大练兵运动随之展开,郭兴福的名字响彻军营,这无疑是他人生最高光的时刻。 然而,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1965年,他因功调任南京军区步兵学校教官,却在军校的“四大活动”中,因“业务尖子”的身份成了被批判的对象。 1966年2月,在一次党代会上,他被要求就“大比武”问题表态,他选择了沉默,这让他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同年夏天,特殊时代来临,更大的风暴向他袭来。 造反派认为他对群众性练兵运动和大比武的态度“顽固不化”,对他进行了残酷的批斗和各种人身侮辱,他的家被抄得一片狼藉,生活陷入绝境。 1967年1月28日,造反派向他下了最后通牒,命令他次日清晨随队冲击南京军区,面对胁迫,郭兴福选择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悲壮抗争,他带着妻子和孩子决意赴死。 幸运的是,他和妻子被救了回来,但等待他们的,却是冰冷的铁窗,1970年,一纸判决将他打入深渊: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直到1977年,在罗瑞卿的关心下,他才被提前释放,安排到东辛农场劳动,他没有沉沦,开始为自己的清白四处奔走。 1979年3月,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共南京军区党委终于为他彻底平反,3月14日,南京军区为他召开了平反大会,军区政治委员杜平亲自讲话,为他恢复了名誉、党籍和军籍。 他被重新任命为南京军区步兵学校战术教研室副主任,重返熟悉的岗位,他却发现部队的训练水平远未恢复到大比武时期,他想恢复自己的教学法,却因“认识不一致”而困难重重。 复出之路并不平坦,在一次战术演练中,因组织疏漏导致一名战士误伤,学校追究责任,给了他处分,这对他无疑又是一次打击。 1983年4月,南京军区步兵学校决定让他按副师职待遇离职休养,英雄落寞,传奇似乎即将平静地谢幕。 谁也想不到,他的人生会以一种如此意外的方式画上句号,1985年8月27日,郭兴福在南京市鼓楼地区骑自行车外出时,遭遇车祸,不幸去世,结束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太阳]1967年,战斗英雄郭兴福,带着妻子和孩子含泪自杀,结果他和妻子没有成功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9-08 18:39:1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