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温特:为什么英格兰需要裘德·贝林厄姆来平衡自信与急躁(体育画报)
“这是你的舞台,去绽放吧”——2022年世界杯英格兰首战前,在多哈的球员通道里,赖斯对当时还是少年的贝林厄姆说,“我会在你身后扫荡,把球交给你,然后你就去发挥吧。”贝林厄姆确实发挥了,他为球队首开纪录,并在英格兰6比2战胜伊朗的比赛中表现出色。他是英格兰最重要、也是最受关注的球员。
如果英格兰想在下一届世界杯走得更远,他们需要贝林厄姆拿出最好的状态,把他那股猛烈的火焰用在为球队服务上,而不是烧向他人。眼下围绕英格兰的话题是,这位天才少年是否正在成为一个“纵火者”。
贝林厄姆目前正在接受肩部手术后的康复治疗,而在周六英格兰在维拉公园令人失望地以2比0战胜安道尔的比赛中,他那种强有力、时机恰到好处的插入禁区以及富有创造力的传球让人无比怀念。周二在贝尔格莱德对阵塞尔维亚时,英格兰将继续想念那个“做他的事情”的贝林厄姆——那个凭借技术与身体素质统治比赛,凭借强大的个性和争胜欲望压制对手,拥有格雷姆·索内斯都忍不住称赞的“足球头脑”的贝林厄姆。维拉公园比赛中担任10号的埃泽表现出自信和威胁都远不及贝林厄姆。
看贝林厄姆比赛,会让人联想到德国传奇迈克尔·巴拉克——他那种冲入禁区的方式充满力量;也会让人想起身形相似的法国传奇齐达内——他在高空球争抢中展现的那种灵巧与胆识的结合。2024年欧洲杯对斯洛伐克时,贝林厄姆那记倒钩惊艳救主。“还能是谁?”他面对在盖尔森基兴狂欢的英格兰球迷这样说道。
贝林厄姆从不缺乏自信,而这种自信在一些人看来已经溢出成了傲气。毕竟,他是在英格兰足球第二级别联赛的赛场上年仅16岁时就完成了一记马拉多纳转身——脚掌滚过球顶变向,从而惊艳亮相的球员。那时他效力于伯明翰,而他的耀眼天赋随后将他带到了多特蒙德,再到皇家马德里。他在伯纳乌的第一个赛季极为高产,甚至被拿来与齐达内相比——那个他自信地继承了5号球衣的传奇。
贝林厄姆是一位现象级的球员,拥有那种顶级球员才有的心态——不断地对自己、裁判、队友提出高标准的要求。正是这种态度,如今越来越受到质疑;在为英格兰出战的最初25场比赛中他一张黄牌未领,而自从加盟皇马后,他在随后的19场比赛中已经吃到7张。
他的那份张扬是否已经滑向了急躁?那是一种穿上皇马球衣后伴随而来的特权感吗?还是说,那只是顶级球员所依赖的那股怒火?内在的怒火有助于激发竞争力,而外在的怒火——比如对裁判的抗议——则可能带来负面影响。贝林厄姆仍在学习如何平衡这两者。
有些批评者认为他是英格兰的问题所在;但许多长期受苦的球迷则反驳说,没有贝林厄姆的那份锋芒,英格兰才真的有大问题。他是一个天生的赢家。
英格兰主帅图赫尔——这位头脑清晰、言辞直率的德国人——更是加剧了这一讨论。他在接受 talkSPORT 采访时表示:“裘德的那份锋芒需要被引导到对手身上,引导到我们的目标上,而不是用来震慑队友,或者对队友和裁判过于咄咄逼人。”
对此,来自英格兰青年队时期、与贝林厄姆一同在西米德兰兹成长的好友摩根·罗杰斯提出了不同看法。他在接受 BBC Radio 5 Live 采访时表示:“我不觉得他在震慑我们。那只是他争胜的欲望、他的热忱、比赛对他意味着什么,以及他作为球员和人的本质。他只是一直都想赢,想表现得好。而当事情不如意时,也许他的挫败感会比别人表现得更明显一些。但我不认为这一定是个问题。他是个领袖,也是我们的榜样。”
在成长过程中,贝林厄姆除了在运动方面展现出的天赋外,还因礼貌、谦逊以及对学业的投入而为人称道(他在中学阶段取得了不错的 GCSE 成绩,并在拉夫堡学院修读了 BTEC 课程)。
当贝林厄姆是更衣室核心小组的一员,又与队内许多球员私交甚笃时,说他在更衣室里“是个问题”的那些标题就显得难以置信了。贝林厄姆13岁时首次披上英格兰球衣,为U15出战,当时便与摩根·罗杰斯、科尔·帕尔默、诺尼·马杜埃凯和蒂诺·利夫拉门托建立了友谊。他在U16时认识了列维·科尔威尔,17岁在U21时又结识了埃泽、马克·格伊、布卡约·萨卡、柯蒂斯·琼斯和里斯·詹姆斯。
他之所以受到尊重,既因为他的天赋和迄今取得的成就,也因为他那种高要求的性格。他渴望胜利。图赫尔的前任加雷斯·索斯盖特非常擅长识人,在组建英格兰领导小组时毫不犹豫地将贝林厄姆与赖斯、哈里·凯恩和凯尔·沃克一起纳入其中。
贝林厄姆的职业生涯已经伴随着许多惊人的数字:5座重要奖杯、累计1.092亿英镑(约合1.475亿美元)的转会费、曾在三个国家生活、三届国际大赛中出场15次、代表英格兰44次打入6球并送出11次助攻、以及自他首次登场以来已有35名球员完成了英格兰队的处子秀。而最令人惊叹的数字,是22——贝林厄姆的年龄。在围绕贝林厄姆以及他那股锋芒的所有喧嚣之中,我们应该记住他依然非常年轻,还在成长之中。
22岁时,鲁尼曾因在2006年世界杯踩踏对手而被红牌罚下,吃过两次禁赛,还曾在贝尔法斯特几近情绪失控,靠贝克汉姆的介入才避免被罚下。鲁尼后来成熟了,贝林厄姆也终将如此。
在那粒对斯洛伐克的神奇进球之后,贝林厄姆走进新闻发布会,简要回顾了自己当场最佳的表现。他明显带着些怒气。后来人们才知道,他对媒体过度关注家乡亲属一事感到不满。他与英国媒体的关系一直较为紧张,这点也时常体现在一些批评性的头条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年纪轻轻便赴海外踢球,媒体与他之间缺乏建立关系的机会。而像阿兰·希勒、史蒂文·杰拉德和马库斯·拉什福德这样的球员之所以更受支持,是因为我们和他们之间存在一种联系,有沟通的渠道,也能理解他们所经历的一切。
这种距离感也源于贝林厄姆的父亲马克——一位曾任警察、在非联赛中进球如麻、以保护家人著称的人——他本人对部分媒体也抱有对抗态度。贝林厄姆一家仍在学习如何应对名望。而或许,与大卫·贝克汉姆聊上一聊,会有所帮助。
媒体与球员之间的对立令人遗憾。贝林厄姆本该获得更多赞誉,我们本该为一位年轻的英格兰球员在皇马赢得如此高度评价而感到自豪。而图赫尔的一番言论无疑加剧了局势——他在使用第二语言时不小心用了“令人反感”这个词,来转述他母亲对贝林厄姆某些场上行为(尤其是对裁判的态度)的看法。这番话引发了轩然大波,媒体风暴几乎全部指向贝林厄姆。图赫尔随后立刻向贝林厄姆道歉,表示自己用词不当。但当时很少有人真正停下来想一想,那些所谓的“问题行为”到底发生过多少次。
任何关于贝林厄姆“怒火”的严肃讨论,都需要分析他代表英格兰所吃的那7张黄牌。
第1张:在对阵苏格兰的比赛中,与杰克·亨德里发生了一些推搡,当场比赛中贝林厄姆多次被侵犯。
第2张:再次成为对手重点盯防对象,这次是巴西,最终他因一次对布鲁诺·吉马良斯的迟到铲球被黄牌警告。
第3张:一次滑铲,虽然先碰到了球,但也带倒了斯洛伐克的卢卡什·哈拉斯林。
第4张:对荷兰的斯特凡·德弗赖的又一次迟到铲球。
第5张:在雅典对阵希腊时,因为一次未获角球判罚而对裁判表示不满,吃到黄牌。
第6张:又一次因对裁判抗议而被出示黄牌,这次是在温布利对阵爱尔兰的比赛中。尽管如此,贝林厄姆依然送出助攻帽子戏法。
第7张:对拉脱维亚的季连科茨的一次迟到犯规,英格兰对此判罚提出异议;随后他又对赖维斯·尤尔科夫斯基做出一次可能导致第二张黄牌的动作,于是图赫尔出于谨慎选择将他换下。
在国家队的比赛中,50小时里仅因抗议吃到两张黄牌,根本称不上是什么“对裁判制度的单人抗争”。但贝林厄姆确实曾因在西甲两次对裁判表达不满而被停赛。这种行为源于他内心的挫败感(也许部分与肩伤有关),而他终将会明白,这样做反而适得其反,尤其当你只能坐在看台上时更是如此。鲁尼也曾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将能量引导在正确的方向;杰拉德也得学会如何精准地铲球,而不是带着怒气下脚。这些都是成长的一部分。
他甚至在皇马对阵阿森纳的比赛中因铲断赖斯而失去冷静——而赖斯恰恰是最力挺贝林厄姆球技与人格的人之一。贝林厄姆需要学会如何在“边缘”游走,而不越线。但我们也不能忘记:当裘德·贝林厄姆上场“做自己的事”时,他是多么令人惊艳的球员——更别忘了,他才2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