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政府最终还是间接承认,乌克兰没钱了,发抚恤金的钱都不够了!乌克兰阵亡士兵的抚恤金,已经不能一次性发送,要分期付款。 乌克兰阵亡士兵的家属们现在得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本该一次性拿到的 1500 万格里夫纳抚恤金,如今要分 7 年才能领完。 按当前 1 美元兑 36.5 格里夫纳的汇率,这笔钱约合 36 万美元,但别高兴太早,乌克兰央行已经在 2025 年预算里写明,格里夫纳每年还要贬值 8%。 这意味着今年拿到的第一笔分期款,到第七年实际购买力可能只剩一半都不到,就像揣着不断缩水的存折等着救命钱。 这一切的根源都指向同一个问题:乌克兰的钱袋子早就空了。经历三年战争,这个国家的经济损失已经接近 8000 亿美元,相当于把全国三年的 GDP 都填了进去,基础设施毁了 2100 亿美元,相当于重建 20 个中等城市的花费。 2023 年的 GDP 比战前还低 25%,就像一个人突然断了一条腿,收入直接砍了四分之一,可日常开销反而比以前大得多。更要命的是,国家财政早就没了自主造血能力,全靠美欧等国的外援过日子,可这外援就像邻居接济的面包,这个月有下个月可能就没了。 2024 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美元在国际市场跌了 9%,美国对乌援助的水龙头也跟着拧紧,欧盟承诺的 500 亿欧元援助更是迟迟不见足额到位,泽连斯基政府就像捧着个破碗的乞丐,每天睁眼就得想今天的饭钱在哪。 军费开支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80 万乌军士兵,就算按平均每月 1000 美元算,一年工资就得 96 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乌克兰现在全年的经济产出还不够支付这些工资的两倍,等于全国人民不吃不喝,一半多的劳动成果都得填进军费这个无底洞。 可士兵们拿到手的钱其实越来越不值钱,利沃夫的咖啡一年之内从 50 格里夫纳涨到 60 格里夫纳,公交票价涨了三分之一,士兵们的工资涨幅却追不上物价的脚步,就像用竹篮打水,看着挣得多,实际能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少。 更棘手的是这个局面正在形成恶性循环。只要战争还在继续,每天就有士兵阵亡,抚恤金的账单就像黄河的泥沙一样不断堆积。 可乌克兰的财政状况就像没有动力的挖泥船,根本处理不了这么庞大的支出。以前还能靠固定汇率勉强维持格里夫纳的价值,2023 年 10 月放弃固定汇率后,格里夫纳对美元已经贬值了 8%,央行还在考虑把货币锚定从美元换成欧元,希望能争取更多欧盟援助,可这种换锚操作就像拆东墙补西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而让家属们手里的抚恤金变得更不保险。 前线士兵的处境更尴尬。基本工资 490 美元加前线补贴 715 美元,听起来不算少,但在高通胀的背景下,这些钱的实际购买力一直在缩水。 特种部队虽然有 1190 美元的额外津贴,可执行的都是九死一生的任务,现在连死后的抚恤金都成了分期付款的白条。 有士兵家属算过一笔账,按照现在的贬值速度,7 年后拿到的最后一笔钱,可能连给孩子交两年学费都不够。这种情况已经开始影响士气,就像一个老板总拖着工资不发,员工干活的劲头自然越来越差。 泽连斯基政府不是不想解决问题,而是实在没招了。放弃固定汇率是为了缓解短期财政压力,可代价是本币加速贬值;向欧盟靠拢争取援助,就得接受货币换锚带来的阵痛;坚持战争就得承担军费和抚恤金的天文数字,可停火谈判又意味着要在领土问题上让步。 现在的乌克兰就像在钢丝上跳舞,一边是战争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崩塌,一边是民众对政府兑现承诺的期待,而脚下的钢丝就是不断缩水的格里夫纳和不稳定的外援。 普通民众的生活也在为这场财政危机买单。基辅经济学院的报告显示,战争爆发以来格里夫纳对美元几乎跌了一半,以前能买一袋面粉的钱现在只能买半袋,曾经的中产阶级不得不排队领救济面包。 这些看似和前线无关的生活细节,其实和阵亡士兵的抚恤金问题本质上是一回事: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被战争摧毁,所有承诺都可能变成空头支票。 士兵在前线用生命换来的抚恤金,最终会因为货币贬值和财政枯竭,变成一张逐年缩水的欠条,而这背后,是整个国家经济体系在战争重压下的艰难喘息。
泽连斯基政府最终还是间接承认,乌克兰没钱了,发抚恤金的钱都不够了!乌克兰阵亡士兵
山河又月明
2025-09-12 10:47:51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