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粟裕打了胜仗,向军团长寻淮洲请示是否追击,随后敬礼就要离开,政委却拍

帝王心术 2025-09-15 10:44:57

1933年,粟裕打了胜仗,向军团长寻淮洲请示是否追击,随后敬礼就要离开,政委却拍桌子:“站住!为什么不问问我的意见?” 那时候的闽赣边区,硝烟还没散尽,粟裕带着红七军团第20师的战士们刚打退李默庵的部队。战场上的兴奋劲儿还没过去,他急着赶回指挥部请示下一步行动,毕竟战机转瞬即逝。 粟裕冲进军团部时,脸上还带着硝烟痕迹。军团长寻淮洲一听到胜讯立刻露出笑容,连连点头同意乘胜追击。但旁边坐着的新任政委乐少华却脸色阴沉。 就在粟裕准备转身离开的刹那,乐少华突然猛拍桌子,“站住!你眼里还有没有政委制度?”这一吼让整个指挥部瞬间安静。乐少华是苏联留学回来的政委,刚接替被撤职的萧劲光,格外强调政治委员的最终决定权。 当时红军中政委确实拥有作战指挥的最后决定权,但乐少华的这种做法,明显是要给军团长寻淮洲一个下马威。粟裕只能服从命令停止追击。结果当晚中央军委就来电质问为何不乘胜追击。 乐少华不仅没有解释,反而把粟裕视为“反对政委制度的危险人物”,甚至派保卫局特派员时刻监视他,连上厕所都不离开。这种内部摩擦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背景下尤为令人痛心。 回头想想,如果当时允许粟裕追击,战局可能会不一样。但历史没有如果,这支队伍后来的遭遇更让人唏嘘。 1934年,红七军团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向皖南进军,却面临更多困境:新兵多、武器不足、负荷沉重。更糟糕的是领导权掌握在乐少华和曾洪易(后叛变)手中,寻淮洲作为军团长却没有实权。 在谭家桥战斗中,寻淮洲亲自带队冲锋夺回制高点,却不幸牺牲,年仅22岁。红十军团在怀玉山惨败,只有粟裕带着800多人突围成功。 多少年了,想到这段历史还是忍不住感慨。内部斗争带来的损失有时超过外部敌人。寻淮洲这样的军事天才早早牺牲,是中国革命的重大损失。 而粟裕虽然屡次蒙冤,却始终以大局为重,甚至在乐少华负伤时还带队救援,这种胸怀真是难得。 历史告诉我们,合理的制度设计很重要,但执行制度的人的素质和人品更重要。同样的政委制度,在不同人手中产生了完全不同效果。团结一致对外才是胜利的根本保证,内部耗损只会亲者痛仇者快。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39
帝王心术

帝王心术

古代皇帝的权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