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报道,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凯莱布·拉格兰近日在接受采访时再次发出警告称,美国农业

现象研析所 2025-09-17 15:33:17

美媒报道,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凯莱布·拉格兰近日在接受采访时再次发出警告称,美国农业正面临危机,豆农面临的形势“极其严峻”! 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以来,美国大豆对华出口量呈现断崖式下跌。数据显示,2018年前七年美国大豆平均有28%出口中国,占其总出口量的60%。 而到2024年,这个比例骤降至21%,同期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却飙升至71%。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在2025年愈发明显——中国进口商已完成9月全部800万吨大豆采购,且全部来自南美;10月订单中,巴西大豆再次占据半壁江山。 美国豆农的困境在田间地头展现得触目惊心。在肯塔基州,第九代豆农拉格兰的农场正经历着双重挤压:大豆期货价格持续徘徊在每蒲式耳10.10美元,远低于11.03美元的生产成本线。 农用设备、化肥价格却因关税政策上涨35%。这种“成本上升、售价下跌”的死亡螺旋,导致其农场出现75万美元的年度亏损,只能依靠银行贷款维持运转。 更严峻的是,这种困境并非个例——全美50万大豆种植户中,94%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第一季度农场破产申请量同比激增40%。 市场信号的错位加剧了危机。按照农业贸易惯例,中国买家通常在每年8月启动新季大豆采购,这个时间节点甚至被美国农业经纪人称为“中国订单钟声”。 但2025年的寂静格外刺耳:尽管特朗普政府在8月10日通过社交媒体施压,要求中国将大豆订单增至四倍,并签署行政令延长关税休战期,但截至9月中旬,美国农业部出口销售系统仍显示对华大豆登记量为零。 这种“政策喊话”与“市场行动”的背离,暴露出单边贸易政策的局限性——当中国完成南美大豆采购布局后,美国豆农实际上已失去谈判筹码。 危机的影响正从农田向整个产业链蔓延。在威斯康星州,大豆价格暴跌导致该州年损失超1亿美元,相关农机制造商被迫提价15%,当地主街商铺空置率随农场倒闭节节攀升。 农业经济特有的乘数效应,使得每1美元农产品收入能在社区循环6至8次,这意味着当前困境正在掏空农村地区的消费能力。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冲击具有系统性特征: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作物价格同步跌至十年低点,形成“多米诺骨牌”式的产业衰退。 历史经验为当前局势提供了注脚。2018年贸易战期间,美国农业曾因对华出口停滞损失260亿美元,其中大豆产业占比高达71%。尽管当时政府通过280亿美元专项补贴暂时缓解危机,但这种“输血式”救助并未解决结构性矛盾。 如今当巴西大豆凭借零关税优势和稳定供应赢得中国市场信任时,美国豆农发现,他们失去的不仅是订单,更是全球农业供应链中的关键席位。 站在2025年的收获季回望,这场危机的本质是贸易政策与市场规律的激烈碰撞。当政治决策试图扭转经济规律时,最先承受代价的往往是产业链最脆弱的环节——那些依赖中国订单的美国豆农,此刻正站在空荡荡的粮仓前,计算着每蒲式耳1美元的亏损何时会压垮整个农场。 这场危机最终会走向何方?是迫使政策调整重归谈判桌,还是引发更大范围的农业产业重构?或许只有当北美的寒霜真正覆盖大豆田时,答案才会显现。 那么,您如何看待这场农业危机背后的政策博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0 阅读:7
现象研析所

现象研析所

研析现象,解读社会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