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败家子吴敬梓,挥霍完他爹留给他的2万两白银之后,一夜变为了贫民,于是他搬离了

炎左吖吖 2025-09-18 09:47:13

清代败家子吴敬梓,挥霍完他爹留给他的2万两白银之后,一夜变为了贫民,于是他搬离了豪宅,和妻妾都住在了贫民窟里,小妾们因为年轻纷纷都改嫁了,只有老妻守着他。 1741年,南京秦淮河畔一间漏风的茅草屋内,寒气刺骨。 44岁的吴敬梓只能裹着打满补丁的薄被,伏在一张摇晃的木桌上奋笔疾书。 如今清贫的都快揭不开锅的他,与十年前那个阔绰公子吴敬梓挥金如土的生活,形成了触目惊心的对照。 那么,他究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才下定决心写出《儒林外史》这部巨作呢? 吴敬梓出身安徽全椒名门望族,世代簪缨。 父亲吴霖起官至江苏赣榆县学教谕,为官清廉,却也积攒下不菲家资,仅白银便留下两万两之巨。 作为家中独子,吴敬梓自幼锦衣玉食,仆从如云。 23岁他一举便考中秀才,才华横溢,前途似锦。 然而,优渥的环境竟滋生了他挥霍无度的习性。 从此,他开始广结宾朋,府中常年豢养戏班,夜夜笙歌宴饮。 一顿饭的开销,足以抵得上寻常百姓半年的生活费。 他流连于酒肆勾栏,与文人墨客诗酒唱和,视金钱如粪土。 短短十年间,祖辈积累的巨额财富,都被他挥霍殆尽。 昔日门庭若市的府邸,渐渐冷落,曾经称兄道弟的“挚友”,纷纷散去。 最终,债台高筑,田产变卖,豪宅易主。 吴敬梓只能带着原配妻子叶氏和几个妾室,被迫搬离了府邸,栖身于南京城东贫民窟一间租金低廉的破败茅屋之中。 生活的骤变,让那些曾因为金钱依附于他的妾室,纷纷收拾细软,悄然离去。 唯有结发妻子叶氏,选择了留下。 生活的困顿,远非仅止于居所的简陋。 茅屋四壁透风,冬日里就连取暖的炭火也成了奢望。 甚至,连最基本的书写都成了难题。 这时,吴敬梓胸中激荡着对世态炎凉、官场丑恶的洞察与愤懑,渴望诉诸笔端,却常常因这刺骨的寒冷而搁笔。 叶氏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她默默地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白天,她坐在纺车前,一刻也不停歇的纺线。 纺出的六两纱线,仅能换来两升糙米,这便是夫妇二人一天的口粮。 菜蔬更是奢侈,她只能趁集市散场后,去捡拾些烂菜叶。 吴敬梓却苦中作乐,戏称这为“翡翠羹”。 夜晚,当吴敬梓构思写作时,叶氏便坐在一旁,将砚台揣入怀中,用自己的体温去融化墨块,确保丈夫能即使写完刚刚的构思。 当纸张耗尽,家中再无余钱购置时,叶氏会拔下头上仅存的一支银簪,走进当铺,换来几百张粗糙的草纸和半锭劣质的松烟墨。 而叶氏的付出,远不止于生活的照料。 她的坚韧与默默守护,本身就成了吴敬梓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柱,也融入了他的创作。 在《儒林外史》的字里行间,读者不难发现叶氏的影子。 第八回中,蘧公孙落魄时,妻子鲁小姐“亲自刺绣易米”。 第二十六回里,鲍廷玺著书时,妻子王太太“每夜添灯油三次”。 这些贤妻的形象,与对丈夫理想的无声支持,无不折射出叶氏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身影。 吴敬梓在书稿的扉页上曾深情地写下:“此书乃糟糠之妻与烂菜叶所铸。” 这既是自嘲,更是对妻子叶氏最深沉的感激与致敬。 叶氏或许不懂那些深奥的义理与精妙的笔法,但她懂得丈夫心中的想法,懂得这些文字对他生命的意义。 她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何为“相濡以沫”,何为“贫贱不移”? 1754年,吴敬梓在扬州访友时,于客船上突发急病,溘然长逝,终年五十四岁。 这位曾经挥金如土的公子,临终时竟贫寒到连一口薄棺都无力置办,幸得友人程晋芳出资相助,才得以入土为安。 后来人们在他的枕下,发现了未完成的《乾隆江宁府志》手稿。 “吾妻叶氏,三十载荆钗布裙,未尝一日失色。” 这是他留给妻子最后的、也是最深情的评价。 三十载清贫岁月,粗布衣衫,她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尊严与从容,未曾因生活的困顿而失去光彩。 吴敬梓的一生,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 但正是这位穷困潦倒的文人,才得以洞见世情的虚伪与炎凉,最终以一部《儒林外史》在中国文学史上刻下不朽印记。 而叶氏,这位在历史长河中几乎未留下名字的女性,则以她无言的坚韧、无私的奉献和清贫中的高贵,默默支撑起丈夫的精神世界,成为这部伟大作品背后的力量。 主要信源:(人民网——《吴敬梓:从纨绔子弟到文学巨匠》)

0 阅读:85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