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 年,牺牲的记者朱颖,她已经没有了生命的体征,静静地躺在冰冷的手术台上!在北京这座古都里,朱颖出生在一个外交官家庭。与大多数同龄人不同,她从小就在充满艺术气息的环境中长大。父母的工作性质让她很早就接触到了不同文化,这为她日后的人生道路埋下了独特的种子。在她的少年时期,绘画成为了她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画笔下流露出对生活的独特感知。 大学毕业后的朱颖成了光明日报的美术编辑,画笔换成了设计软件,可那份对细节的敏感一点没变。1998 年她跟着新婚丈夫许杏虎到了贝尔格莱德,这个从小听着外交故事长大的姑娘,把异国他乡的见闻都记在心里。那时科索沃局势已经紧张,朋友们都劝她别去,她却笑着打包了画具和电脑。 到了南联盟,爆炸声成了日常背景音。朱颖白天帮丈夫开车采访,晚上就在灯下整理照片、设计版面。北约开始轰炸后,组织上让女同志先撤,朱颖摇摇头留了下来。她和许杏虎顶着炮火跑了四十多天,发回近百篇报道,镜头里有被炸的桥梁,也有流泪的孩子,就像她小时候画过的和平鸽,这次却要记录战争的伤痕。 1999 年 5 月 8 日凌晨,导弹精准击中了大使馆。28 岁的朱颖再也没机会拿起画笔。美国说这是 "地图太旧" 的失误,可五枚导弹从不同角度命中,谁都看得出这谎言有多苍白。后来北京降半旗致哀,那是第一次为普通公民降下的国旗。如今贝尔格莱德的纪念碑上,三种文字刻着 "缅怀烈士,珍爱和平",每年都有人去献花。 新闻里的数字会过时,可那些为真相牺牲的人不该被忘记。朱颖用生命告诉我们,画笔能描绘美好,文字和镜头更该记录真相。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99年,牺牲的记者朱颖,她已经没有了生命的体征,静静地躺在冰冷的手术台上!
海边观潮客
2025-09-18 18:44:32
0
阅读:71